北一女師批課綱「無廉恥」 資深國文教師反指:顧炎武思想封建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的「無恥課綱」話題持續延燒。(圖/翻攝國教院網站)

記者楊惠琪/臺北報導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批評教育部108課綱將顧炎武的「廉恥」刪除,學生就不必再知道爲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批是「無恥課綱」,連日引發熱議。但一名資深高中國文教師卻持不同看法,認爲該篇文章重點是「恥」的詞性,而非思想,而且顧炎武的思想封建,只適合當反思教材。此論點在該校國文教師羣組中流傳,引發討論。

區桂芝的「無恥課綱」論點持續延燒,臺北市知名私校國文教師羣組中也熱烈討論,一名資深國文教師就撰文表示,「廉恥」這篇課文最有意義的地方,是在「文法」,因爲整篇有一大堆的「恥」,詞性、字義變化很多,也有很多引用,可以教學生一些典故,但不一定非這篇文章不可,還說顧炎武的思想封建,很多國文教師都是用來做思辨的教材,反思課文中哪些地方有問題。

該名資深國文教師指出,國語文應教會學生思辨,而非置入思想,這門課是語文教育,不是倫理課,因此,課堂上教的文章,主要還是讓學生熟悉文言文的各種語法、字詞句的意思,而要達成這些目的,並不是非讀哪些文章不可,老師也可自編教材,並不須受限於課綱所選的文章。

該名資深國文教師還說,從課綱的基本理念看來,在中學課程裡,國語文應是作爲文化的載體、幫助學生具備學習其他領域新知的能力,這意謂着國語文必須扮演好「工具」的角色,所以選文原則是讓學生認識各種文體、各種思想類型的論述爲主,並非作爲「文化本體的完整傳授」爲目的。

新北市某國小陳姓教師也認爲,「廉恥」一文有高達6成都是抄襲古人觀點,文法意義大於文學意義。他還爲了「課綱廉恥爭議」出了「中華民國古典國文道德教育大會考」考題,其中一題就考:「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請問句中四個『恥』字的詞性爲何?」,答案是3個名詞1個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