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大反轉了!
作者:餘飛
01
人口,三個反轉
人口畫風全變了。
2023年5月,本號就2022年主要城市人口變化,寫過一篇《罕見!北上廣深港,人口集體減少了》的文章。
當時的數據是,2022年,深圳立市以來人口首次減少,減少了1.98萬人。廣州人口也歷史性減少,減少了7.65萬人。上海當年人口減少量全國第一,減少了13.54萬人。北京減少了4.3萬,香港減少了6.83萬。
除此之外,2022年還有很多歷史性畫面。比如廣東在2022年人口歷史性減少,減少了27.2萬人。
此外,一向人口增量強悍的珠三角九市,在2022年幾乎全部淪陷,只有珠海的人口保持微增長。
時隔一年,局勢全面反轉了。
反轉一:廣東人口從2022年的負增長,變成了2023年的增量第二。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其中西藏、黑龍江未公佈數據
反轉二,一線城市全線增長。
近日,深圳市公佈了2023年常住人口: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1779.0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83萬人。
隨着近日深圳市公佈2023年常住人口,一線城市人口局面徹底反轉了。
2023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1.5萬人,上海增加11.56萬人,廣州增加9.29萬人,香港增加9.29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反轉三:珠三角九市,公佈人口的7個城市正增長。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02
反轉背後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三個反轉?
要了解這一點,首先要了解清楚2022年,爲何會出現廣東省、深圳市、廣州市人口歷史性減少,北上廣深港五大一線城市人口集體減少。
2022年,上海、廣東、北京、香港都是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
動輒核酸和封控,再加上去年工廠動輒停工,無事可做,賺不了錢還得花錢,讓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家鄉發展。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7061萬人,比上年減少69萬人,下降1.0%;省內流動10129萬人,比上年增加87萬人,增長0.9%。
跨省農民工減少,省內流動增加。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廣東、山東、上海、北京人口在減少,江蘇、浙江人口增量也在減少,反倒是部分2021年人口減少的中西部省出現了人口增量,比如江西、山西、內蒙古、甘肅、陝西、雲南等。
最誇張的是雲南。雲南2021年人口減少了30.93萬人,2022年人口增加了3萬人。
到了2023年,隨着防疫措施放開,黑天鵝結束,人口開始迴流,人口繼續東南飛。
所以我們看到,另一種局面:
中西部地區原本因爲疫情迴流的人口,繼續涌入東部沿海地區。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其中黑龍江、西藏未公佈數據
浙江省增加了50萬人,2022年人口歷史性減少的廣東,增加了49萬人,海南增加了15.98萬人,上海增加了11.56萬人,江蘇增加了11萬,北京增加了1.5萬,天津增加了1萬。
與之對應的是,中部人口集體減少。
河南人口減少57萬人,湖南減少了36萬,山西減少了15.36萬,江西減少了12.97萬,安徽減少了6萬,湖北減少了6萬。
山河四省中,河南減少了57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一。山東減少了39.82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二。河北減少了27萬,山西減少了15.36萬。
山河四省2023年常住人口合計減少了139.18萬人,取代東北,成爲人口減少量最多的地區。
03
合肥增量全國第一
目前,重點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首府城市、GDP過萬億的地級市)中,除了煙臺、哈爾濱、貴陽、南寧、太原外,均公佈了數據。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可以看到:
省會城市增量都不錯,增量前四都是省會城市。目前公佈人口數據的24個省會與首府城市,人口增量合計148.37萬。合肥增量全國第一。
憑藉着21.9萬人口增量,合肥常住人口規模超越溫州,成爲長三角人口第四城,僅次於上海、蘇州、杭州。
人口增加多寡背後,一定是產業在較量。
合肥過去十年在產業佈局上開啓了豪賭模式,憑藉着出色的眼力和魄力,最終合肥不但收穫了經濟和產業,也收穫了最佳風投的稱號。
2005年合肥‘工業立市’的戰略出臺之後,就開始尋找新的產業發展路徑。
成功的第一步,是綁定了京東方。
2016年,合肥與兆易創新一起出錢建設專攻DRAM代工的合肥長鑫項目。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國第六,而智能手錶、彩電、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產品產量也進入全國、全球前列。
同時,由於當年接收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國內和國際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學,給合肥帶來了一大堆基礎科研設施,還給合肥帶來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爲合肥響亮的名片。
之後,合肥又抓住了時代風口的新能源汽車。
合肥人口增量的優秀表現,並不是運氣好,所有的運氣背後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
相比於其他城市,合肥沒有太重的歷史包袱,這些年輕裝上陣,勇往直前,而且敢於豪賭,又眼光獨到,憑藉這些,合肥已經聚集了“芯屏汽合”、“集終生智”八大新興產業體系,未來潛力非常大。
也正因抓住瞭如今最時興的產業,合肥這些年經濟增速進入了狂飆狀態。
合肥增量不錯背後,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虹吸全省。這一點,鄭州、成都以及排名在後面的長沙、西安、武漢、南昌亦是如此。
2022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減少了18萬人,湖南除長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減少。
2023年,同樣如此。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再看安徽,2023年安徽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顯著,蕪湖、馬鞍山微增,其餘城市人口在減少。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陝西亦是如此。由於陝西大多城市未披露2023年數據,仍以2022年數據來看,西安增量一騎絕塵,其他城市基本都在減少。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再看江西,同樣如此,過去幾年,除了南昌有顯著增量外,其餘不是基本不增長,就是減少。
2023年,連省會南昌的增量都不再顯著了。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再看河南。河南省目前只有9個城市公佈了數據,鄭州增量一騎絕塵,其餘基本都在減少。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從過去三年的人口增量來看,二線省會城市已經接棒一線,成爲人口流入主陣地。
當然,在全國人口通縮加快的宏觀大背景下,重點城市即便還有人口增量,增量基本也都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04
深圳增量一線第一
內地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人口競爭力再次迴歸第一。
深圳過去四十年人口競爭力都是最強的存在。七普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70多萬人,相當於增加了一個特大城市的人口。
這種增速勢頭,到2021年全國人口增量創新低,疊加黑天鵝因素,才戛然而止。
不過,隨着黑天鵝結束,2023年深圳的人口競爭力再振雄風。其背後,是深圳經濟增速強悍。
2023年,深圳GDP增長了6%,領跑一線城市,且是四個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增速跑贏全國大盤的城市。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2024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長6.4%,再度領跑一線。而且,深圳一季度進出口突破了萬億,佔全國進出口十分之一。
深圳經濟強悍背後,是對工業、產業、科創執着的結果。
1979年寶安撤縣設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設立爲國家經濟特區,當時深圳只是一個南海邊的小漁村,一窮二白,人口只有30多萬,GDP只有1.96億元。
當時中央只是抱着試試的心態,沒有錢,只有政策給到深圳,讓深圳大膽闖,大膽探索。在這種背景下,深圳以香港爲師,開啓了飛速發展,創造了深圳速度。
過去四十多年裡,深圳的經濟發展路徑也不斷變遷。
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來一補”的加工出口特區,開啓了城市化序幕,並積累了原始資本。深圳當年作爲經濟特區,其實沒有獲得多少中央財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給予了政策,讓深圳放開手腳闖。
在積累了原始資本和原始技術之後,深圳邁向了“深圳仿造”階段,也就是山寨階段,當時華強北的山寨電子產品遍地都是。但僅靠模仿別人,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
於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個難以爲繼”,也即土地空間難以爲繼、資源能源難以爲繼、人口承載力難以爲繼和環境承載力難以爲繼。所以,從這一年開始到2019年,深圳逐漸升級產業模式,擺脫以往的複製模式,走向自主模式,邁向了“深圳製造”。這段時間內,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華爲、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製造”這段期間內,深圳加入了一線城市陣營,與老牌的北上廣,組成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陣容,並在這段期間內,GDP先後超越了香港、廣州,位居內地第三。
2019年深圳被冠以“雙範”城市,經濟動力再次轉型,由“深圳製造”升格爲“深圳智造”,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其實早在“深圳製造”過程中,深圳已經積累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在2019年之前深圳就被視作中國的科創之都。
深圳統計局披露:
2023年,深圳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4489.68億元,比上年增長8.8%,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1.9%。
強大的科創、強大的高新技術產業讓深圳在最近兩年的全國出口困境中逆勢狂飆,這是深圳經濟如此體量之下依舊快速,人口競爭力依舊不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