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國際社工日...社工1人頂多15案「臺灣案量過重了」

每年3月的第三個週二是「國際社工日」,也就是今天。今年的主題爲「Buen Vivir(西班牙語:美好生活的權利):變革的共同未來」。遇上近來臺灣在兒虐事件中,發生社工上銬事件,格外諷刺,卻也再次喚起社會對這羣最前線「隱形職災者」的重視。學者認爲,參考其他國家的社工負荷,臺灣目前的服務量都是過重的。

近來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我社工,是一個人,不是神」,她說,她的案量曾經高達200案,能處理完新案、寫完報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根本沒有時間處理舊案。她也說,這次兒虐事件,社工被上銬引起社工界憤慨,是來自這起事件帶出社工集體創傷,被體制壓迫與咎責文化,「社工是社會最後一道防線,但不代表社工要負最後的全責」。

臺灣明年將迎接超高齡社會,今年開始身障服務中心全年齡服務(6歲以前由早期療育通報轉介個案管理服務接手),也象徵身障服務的工作者,要對老人階段及失能服務,要有更多的認識。當人力未到位、專業知能尚待培養,臺灣是否有能力在時限內達成,對承接機構而言,將是很大的壓力與挑戰。

社工人力配置長期不足,近來許多社工受訪時都表達,案量在數十案以上。國立金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樑美榮說,參考其他國家的社工負荷,很難一致性,依服務難度與深度,一位社會工作者負責12至15案,臺灣目前的案量已是過重的。

樑美榮表示,社工分類領域多元,光是兒童領域,從托育服務到保護,細分就有高達十種的各種服務存在。現在公私部門合作已是常態,民營團體透過採購成爲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窗口,但採購金額是否能讓民間團體妥善照顧社工,也值得深思。

社工流動率年年攀升,樑美榮認爲,除了整體薪資不佳必須重新檢視之外,但最甚者仍是心理負擔,「可能今天早上訪視後一切皆好,當事人接個電話,就跳樓自殺了」,此時的社會輿論會指向社工沒有敏感度,未察覺自殺風險,社工要承擔指責,心中的坎,或許一輩子也過不了。

樑美榮認爲,若真要讓社工環境友善,需要政府有勇氣承擔任何公部門與委託民間部門的責任,能與社工站在一起,而不是將責任推給某一位社工;媒體也需要能對大衆清楚說明及傳達每個弱勢羣衆需要的是大衆,而非一位社工。當環境友善了,流動率會減少,願意投入的新血會更多一些。

●警語: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纔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社工界鬧人力荒、留不住人,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將出版「一百個社工陣亡故事」繪本集,揭露社工面臨的身心困境。(圖/北市社工職業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