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未南補 棄保沒發酵 落敗主因

第16任總統、副總統暨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13日投票結果,國民黨侯康配開票後持續落後對手,一位支持者在黨部關心開票結果,心情沉重。(張鎧乙攝)

總統大選底定,民進黨賴清德成爲以558萬票奪下總統寶座,領先國民黨侯友宜的467萬票,超過91萬票。侯友宜曾以115萬高票當選新北市長,當時領先對手超過45萬票,加上北市也是國民黨執政,原本北票南補的盤算失敗,再加上三腳督棄保未發酵、侯友宜與國民黨「疏遠」的過往,都是導致侯終究落敗主因。

從總統得票數來看,國民黨雖掌握雙北、桃園和臺中,但人口數衆多的六都卻還是綠營領先。侯友宜2022年以115萬高票連任市長,然此次總統得票數僅約86萬票,賴蕭配拿下94萬票,跌破衆人眼鏡。兩次大選在新北的票數落差,恐與侯友宜帶職參選,且創下有史以來市長請假最多天紀錄有關。

面對藍營在南部的弱勢,侯友宜選前也頻頻南下想衝高選票,但南部票數催不出,包括侯的故鄉嘉義縣,侯也只拿不到3成選票,在北部優勢無法加大,種下落敗的第一種子。

三腳督的在野非綠陣營分裂,侯友宜起初不願喊出棄保,直至選前關鍵時刻,纔開始喊集中選票,藍白共治等,不過在藍白合破局的時候,就幾乎可確定藍白「道不同,不相爲謀」,棄保牌未發酵,也種下落敗的第二顆種子。

再觀察此次的總統得票數及政黨票得票數,侯友宜總統得票數爲467萬票,國民黨政黨票卻爲476萬,侯成是3位候選人中,唯一位總統總得票數低於政黨票數的候選人,代表連藍營自己人,都無法完全認同侯友宜。

其來有自,侯友宜過往與國民黨明顯切割,這道傷讓部分藍營支持者無法走出,如在2021年衝刺四大公投時,侯友宜一番「歲月靜好」論述,就觸怒不少黨內勢力。

再來國民黨雖提名韓國瑜爲不分區立委第一名,但還是有部分韓粉不滿侯友宜當初的切割。這些嫌隙,不管是侯多次向韓國瑜「歹勢」,或是韓親自力挺,都無法從藍營支持者抹滅。

侯友宜與國民黨疏離的後果,也可從區域立委中看出。國民黨此次區域立委,於桃園全壘打、臺中翻轉,可見國民黨氣勢高漲,然卻無法在總統票數上體現,以往總統候選人以母雞之姿帶動地方小雞,侯友宜這次卻無縛雞之力。藍營支持者對侯友宜的不認同,也種下落敗的第三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