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胡正寰院士:我這裡博士生的待遇,不如能幹的工人高!
來源:募格課堂撰寫,參考自新京報我們視頻、錢江晚報、Nature。
“我這裡幹得好的工人,比博士生待遇高” 這句話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之口,在接受新京報我們視頻採訪時,他強調到:“博士生一定要做實驗,怎麼能夠把事情做好做成比獲得學歷更重要”。這也進一步引發我們思考:自己就讀的專業,是否能夠在以後學以致用?
胡正寰院士,同時也是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從事軸類零件軋製成型的研究與應用60餘年,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創人。這位86歲的院士,依舊每天在實驗室和車間工作,他把科技轉化爲生產力當成畢生追求,非常尊崇匠人精神。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報道
採訪中胡正寰院士表示:“很強調現在的學生,不能光在計算機上算,一定要做實驗。現在人都是要念大學,都是要學歷,要不要,當然也要,但是怎麼能夠把這個事做好做成,我覺得現在特別需要。我這地方如何能成功,當時就有個工人,他就能做,這個能做那個也能做,在我這幹活的工人,能幹的,比博士生的待遇要高”。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報道
他也提出:要警惕唯學歷唯論文論,須以工匠精神推動科研轉化爲生產力。“把科研轉化爲生產力是我畢生的追求,這其中可能會讓我在生活中別的事情上享受少一點,但我也很滿足成功時的喜悅”。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報道
如今,畢業的碩博士人羣中,不乏充斥着對一些專業難就業的怨懟,也有不少同學在研究生就讀期間,就伴有慢於同齡人就業的焦慮情緒,潛意識認爲多讀幾年書沒什麼用,別人積攢了工作經歷比自己的文憑更具競爭力。
1
就讀本專業,你做到學以致用了嗎?
就有人曾在碩博生就業問題上發出調侃,“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句話在這個語境下指出,學生物的就業於各行各業都有跡可循,專業不對口早就不是件罕見的事情了。不僅學生物的如此,跨專業就業如今也成爲了一種常見的現象。
搞導彈的博士幫小企業做新制造、蔬菜學研究生在做金融、車輛管理專業的學生自學成了程序員......這樣的例子在就業市場中比比皆是,完全不侷限於一些就業範圍小的專業,而是多數研究生在就業時迫於無奈,出現了摒棄本專業知識這樣的“叛變”行爲。
導彈學博士畢業,如今在阿里做高級運營專家 圖源:小時視頻採訪
這不禁讓人發問:如果學術成績一般,無法進入待遇較好的高校,不跨專業就業還能怎麼辦?
想要延續專業學有所得,除了高校任教以外,其實還有其他路徑。碩博士畢業,還可以做SCI期刊學術編輯,一般不限制專業,主要強調應具備較強中英文閱讀、寫作能力(英語六級或以上),待遇也比一般的高校好,例如:由中國工程院與浙江大學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英文)》,曾招聘編輯,開出12~20萬/年的條件(如有SCI期刊工作經驗,副高以上職稱,可20萬以上)。
再者,一些專業對口的企業也需要學者發揮一技之長,比如有關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存在項目研發、申報等一系列工作,這都是專業知識轉化爲生產力主要途徑。即使身處企業,依舊可以讓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
2
被人調侃的生化環材,也有“用武之地”
回到跨專業就業的焦點問題,爲何“生化環材”被人稱爲四大天坑專業?這四大專業將來面向的崗位,可能會面臨學科競爭激烈、相對其他專業就讀耗時長、工作環境一般、待遇低等問題。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上,相較於IT、金融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缺乏短平快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畢業後的收入走勢圖
類似“生化環材”這類專業的學生,除了難就業以外,存在一部分學生本身就不傾向於選擇科研這條路。
Nature自然科研曾報道過,一位化學專業的在讀博士生表示:“無意追求學術事業,和我有一樣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數。我參加的博士項目共有81名學生,其中只有40%計劃將來走學術路線。2017年開展的一項更全面的研究共調查了全球5700名理科博士生,75%的受訪者希望畢業後能夠在學術界工作,但這些人中仍有相當一部分表示學術工作並非他們的唯一選擇”。
綜合上述情況,這類人羣在面臨就業的種種限制條件下,該如何達到學有所用呢?
早前,一位被稱爲江南大學精細化工專業在讀研究生曹米婭,她憑藉“坐擁30多萬粉絲,一天帶貨300萬”的美妝博主身份而被大衆所知。
工科研究生直播帶貨何以備受關注呢?每次直播前,她都會準備充分的文獻資料,憑藉“寫化學方程式、科普專業名詞、做實驗”等方式科普化妝品成分,期間收穫了32萬的粉絲,其中不乏有化學老師、整形醫生、外科醫生等。
曹米婭
不過,此後曹米婭本人佐證,網上對自己的描述存在誤傳情況,“我本科讀的是英語師範,後來接觸直播之後,目前是江南大學的一名旁聽生,正在準備精細化工專業的考研,但不管能不能考上,化工方面的專業知識都是要學的”。
即便她研究生的身份是誤傳,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卻是貨真價實的,而且身爲文科生,她還選擇了學習較爲晦澀難懂的化工專業知識來提升自己。這樣看來,一些在我們眼中難以就業的專業,卻成爲了她的“實用主義”,同樣收穫了可觀的待遇,她本人表示,當主播的收入是之前當老師的50倍,也算真正做到了自我選擇就讀專業的學以所用。
最後,沿用胡正寰院士的話“科技轉化爲生產力”,這不正是對我們所學專業的學有所用嗎?完成本碩博階段的學業任務,我們至少也需要近8年的時光,如何最大限度將所學知識的效用發揮出來,這纔是我們擇業時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