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再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來源標題:斷崖旁築人牆護送45名師生下山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成立於2012年10月,下轄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高米店消防救援站、新航城消防救援站、應急通信與車輛勤務站,現有指戰員174人,是首都消防救援隊伍的尖刀拳頭、窗口形象,也是中國救援隊的主要力量、骨幹隊伍,擔負着首都北京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攻堅任務和跨區域、跨國際救援任務。2023年8月,海河“23·7”特大洪水災害發生後不久,一條消防員在斷崖旁用身體築起人牆護送孩子下山的視頻登上了網絡熱搜。當時,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在救援現場對視頻中護送孩子的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隊員進行了專訪,引發強烈反響。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中華全國總工會公佈了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這也是繼去年之後,特勤支隊第二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兩支隊伍先後冒雨進山 尋找被困列車旅客

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區持續強降雨,豐沙鐵路發生嚴重水害。7月30日,由烏魯木齊開往北京西的Z180次旅客列車緊急停靠在北京門頭溝區安家莊站,列車組人員爲了保障旅客安全決定就近將車上旅客轉移至安家莊村避險。而在2023年8月1日上午10時許,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作爲先頭救援力量,組織了20多名隊員,攜帶400餘份生活物資和急需醫藥,從龍泉消防救援站出發,徒步前往已經失聯的安家莊村。

回憶當時的情景,特勤支隊副指導員郝金雷說,在洪水的沖刷下,他們進山的路充滿了坎坷,路上不少地方出現了塌方、落石,甚至有的地方因山洪沖刷變成“死路”,“我們必須根據路況隨機改變行進道路”。郝金雷表示,很多路不僅是窄,有的地方路面看起來是好的,但是路下面的土已經空了,還有的地方。一腳踩下去全都是泥,“最深的地方都到了膝蓋”。

除了腳下的泥濘,隊員們還需要迎着風雨。儘管都穿着雨衣,但雨衣遮得住雨水,卻防不住汗水。“從上午10點走到晚上7點我們纔到村子附近,這一路上,我們翻過了七座山,走了30多公里的路,因爲汗水浸泡,身上成片成片起了疹子。”消防員薛鵬慧說。

因一直沒有任何消息回傳,前沿指揮部決定,再派出一支隊伍,沿着豐沙鐵路一路向西,去尋找失聯的Z180次列車。“我們下午6點到達斜河澗站,到達之前的路,斷斷續續地搭了一段車,但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只能依靠雙腿前進了。”走在這支隊伍最前面的消防員張學培說,他們這支隊伍和沿公路進山的隊伍不同,隊伍中還有幾名醫生同行。

張學培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天色漸晚,路況未知,他內心也越來越緊張,“有些地方洪水把鐵路路基沖垮了,我們只能踩着懸空十幾米的鐵軌慢慢通過。有的地方則需要跨過大橋,穿過隧道。我們當時穿過了大約七個隧道,隧道里特別黑,一腳踩下去淤泥已經漫過了膝蓋。”但爲了儘快送達補給、解救被困人員,張學培只能在心裡給自己打着氣,然後不停往前走,直到看到了停在鐵路上的火車,“看到前面隧道停着火車,我心跳速度一下就上來了,趕緊打着手電上前查看,列車裡留守的工作人員在看到我們後就哭了。”

背對斷崖護送孩子下山 成功轉移被困羣衆300餘人

回憶起進山尋找列車的這段經歷,張學培的形容是“整個人都走麻了”。他們到達目的地瞭解完情況後已經是深夜了,決定找地方休整一下再出發,去安家莊村與另一支隊伍匯合。

在張學培一行人休整期間,安家莊村裡,特勤支隊支隊長王墨、副支隊長嶽馨等人在安撫好900多名被困旅客後,用衛星電話和指揮部取得了聯繫,決定先轉移孩子。轉移方案確定後,他們又做了另一個決定,派一支先遣隊帶着孩子們的行李連夜下山探查路況,並安排好後續的支援問題。

2023年8月2日凌晨2點多,幾乎沒休息的嶽馨帶着在上山途中受傷的隊員摸黑下了山。在下山探路的過程中,他們果然發現了新的塌方點。當天下午1點半,從山下帶了藥品、食品返回山中的嶽馨,在把補給交給安家莊村臨時安置點負責人後,和另外24名消防員帶着38名孩子和7名老師開始往山下走。儘管109國道已經算是他們勘測過的路線中最好走的一條,但路上也有13處深溝、斷崖、落石路段。

消防員王孟凱從頭到尾都走在最前面,帶着孩子走的地方,都是他先走過確認沒問題的。“視頻上出現的地方,就是我們前期探查過的13處難走路段之一。”王孟凱說,那條路原本是一條雙車道的盤山路,而現在,路坍塌得只剩下半個車道的寬度,有的地方甚至更窄,山崖下就是湍急的河水。爲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他們以排人牆的方式,給孩子們搭出了一條“安全通道”。

“其實熱搜視頻上的這段路在整個護送過程中算不上最難走的。”薛鵬慧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走到丁家灘村的時候,大水早已將馬路旁邊固化山體的岩石沖走、路基沖斷了,甚至在過橋的時候橋體基本已經倒塌了。“20米長的橋基本被沖垮了,就只有橋的護欄旁邊有50釐米的行走空間,這種路對孩子們來說很不安全,隊員們儘量能背就背,能抱就抱。很多地方的淤泥已沒過成年人的膝蓋了,我們就把孩子扛起來走,有的隊員甚至一路上都在抱着孩子。”

在護送孩子們下山時,消防員始終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除了要背、抱年紀較小的孩子,還要時刻關注着孩子們的情緒。“看見哪個孩子情緒不對了,或者表現出一點點累,我們的消防員就趕緊上去哄,然後抱着走一段。”嶽馨說。下午5點,在歷經了四個小時徒步穿越後,他們終於到達了集結點。據悉,這次救援,特勤支隊以最快速度到達滯留旅客村落,第一時間衛星迴傳滯留旅客人員數量、位置,爲整個救援工作提供關鍵信息,轉移出被困羣衆300餘人。

結束列車轉運工作後,特勤支隊的指戰員們又將“戰場”轉到了王平鎮受災人員轉移的工作中。2023年8月4日,特勤支隊配合門頭溝區政府,在四個小時內緊急轉運211名老弱病殘羣衆至方艙安置點。

遠赴海外參與國際救援 連續兩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狀

除了參與國內救援,特勤支隊還在國際救援中展現了中國形象。2023年2月6日,土耳其連續發生兩次7.8級地震,次日特勤支隊的隊員們便以中國救援隊隊員身份趕赴土耳其參加國際救援任務。

聶鑫勝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國際救援,他要面對的還有實操救援的巨大考驗,磚混結構的大樓坍塌後呈疊餅狀壓住被困者,隊員需要打穿層層樓板、刨開磚頭將人救出。“大樓倒塌後人被壓在下面,現場血腥氣非常濃重,我們有時候還需要踩在壓住被困者的樓板上打孔。儘管板子很厚,也很擔心會傷害被困人員,這對心理素質和技能都有很高要求。”聶鑫勝說。

在救援過程中,由於坍塌情況複雜,探測工具常常出現誤報,但中國救援隊始終抱着再多找一找的心態進行救援。田園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救出第四個被困者的地方,其他國家的救援隊已經搜索過了,認爲那裡沒有生還者了,但被困者家屬說那裡還壓着他的親人,我們就立馬過去找。”在廢墟上打孔呼喚後,廢墟里迅速傳來了迴應的聲音。最終,中國救援隊在被樓板壓着的鋁合金牀下找到了一名女性生還者,並將其成功救出。

在參與營救的10天時間裡,當地餘震不斷,許多隊員在餘震中也沒有停下救援。“當時樓房半邊已經塌了,我們進去救人的時候發生了餘震,我給自己鼓勁兒,告訴自己這裡是三角空間,不怕!塌不了!”在提到這段危險的經歷時,陳興達副站長笑着告訴北青報記者。

在爲期10天的救援行動中,隊員們常常扒拉幾口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投入救援了。陳興達回憶道,“連續救援讓每個人的精神都很緊張,加上救援點位要不斷更換,我們基本沒辦法安穩休息。”

據悉,在這次跨國救援中,中國救援隊累計出隊21批次,連續在震後69小時、84小時、88小時、107小時、135小時、155小時營救出六名生還者,得到了聯合國救災組織、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讚揚,獲得土耳其“共和國崇高貢獻獎章”,也在去年,他們以中國救援隊的身份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面對今年的二次獲獎,嶽馨告訴北青報記者,幫助人民羣衆渡過難關是他們的責任與使命,隊裡每一名消防員都爲自己身穿這身衣服而光榮。“榮譽不是終點,而是下一階段的起點。特勤支隊能夠再次獲得五一勞動獎狀,這是對我們付出最大的認可。”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成立於2012年10月,下轄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高米店消防救援站、新航城消防救援站、應急通信與車輛勤務站,現有指戰員174人,是首都消防救援隊伍的尖刀拳頭、窗口形象,也是中國救援隊的主要力量、骨幹隊伍,擔負着首都北京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攻堅任務和跨區域、跨國際救援任務。2023年8月,海河“23·7”特大洪水災害發生後不久,一條消防員在斷崖旁用身體築起人牆護送孩子下山的視頻登上了網絡熱搜。當時,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在救援現場對視頻中護送孩子的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隊員進行了專訪,引發強烈反響。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中華全國總工會公佈了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這也是繼去年之後,特勤支隊第二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兩支隊伍先後冒雨進山 尋找被困列車旅客

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區持續強降雨,豐沙鐵路發生嚴重水害。7月30日,由烏魯木齊開往北京西的Z180次旅客列車緊急停靠在北京門頭溝區安家莊站,列車組人員爲了保障旅客安全決定就近將車上旅客轉移至安家莊村避險。而在2023年8月1日上午10時許,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作爲先頭救援力量,組織了20多名隊員,攜帶400餘份生活物資和急需醫藥,從龍泉消防救援站出發,徒步前往已經失聯的安家莊村。

回憶當時的情景,特勤支隊副指導員郝金雷說,在洪水的沖刷下,他們進山的路充滿了坎坷,路上不少地方出現了塌方、落石,甚至有的地方因山洪沖刷變成“死路”,“我們必須根據路況隨機改變行進道路”。郝金雷表示,很多路不僅是窄,有的地方路面看起來是好的,但是路下面的土已經空了,還有的地方。一腳踩下去全都是泥,“最深的地方都到了膝蓋”。

除了腳下的泥濘,隊員們還需要迎着風雨。儘管都穿着雨衣,但雨衣遮得住雨水,卻防不住汗水。“從上午10點走到晚上7點我們纔到村子附近,這一路上,我們翻過了七座山,走了30多公里的路,因爲汗水浸泡,身上成片成片起了疹子。”消防員薛鵬慧說。

因一直沒有任何消息回傳,前沿指揮部決定,再派出一支隊伍,沿着豐沙鐵路一路向西,去尋找失聯的Z180次列車。“我們下午6點到達斜河澗站,到達之前的路,斷斷續續地搭了一段車,但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只能依靠雙腿前進了。”走在這支隊伍最前面的消防員張學培說,他們這支隊伍和沿公路進山的隊伍不同,隊伍中還有幾名醫生同行。

張學培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天色漸晚,路況未知,他內心也越來越緊張,“有些地方洪水把鐵路路基沖垮了,我們只能踩着懸空十幾米的鐵軌慢慢通過。有的地方則需要跨過大橋,穿過隧道。我們當時穿過了大約七個隧道,隧道里特別黑,一腳踩下去淤泥已經漫過了膝蓋。”但爲了儘快送達補給、解救被困人員,張學培只能在心裡給自己打着氣,然後不停往前走,直到看到了停在鐵路上的火車,“看到前面隧道停着火車,我心跳速度一下就上來了,趕緊打着手電上前查看,列車裡留守的工作人員在看到我們後就哭了。”

背對斷崖護送孩子下山 成功轉移被困羣衆300餘人

回憶起進山尋找列車的這段經歷,張學培的形容是“整個人都走麻了”。他們到達目的地瞭解完情況後已經是深夜了,決定找地方休整一下再出發,去安家莊村與另一支隊伍匯合。

在張學培一行人休整期間,安家莊村裡,特勤支隊支隊長王墨、副支隊長嶽馨等人在安撫好900多名被困旅客後,用衛星電話和指揮部取得了聯繫,決定先轉移孩子。轉移方案確定後,他們又做了另一個決定,派一支先遣隊帶着孩子們的行李連夜下山探查路況,並安排好後續的支援問題。

2023年8月2日凌晨2點多,幾乎沒休息的嶽馨帶着在上山途中受傷的隊員摸黑下了山。在下山探路的過程中,他們果然發現了新的塌方點。當天下午1點半,從山下帶了藥品、食品返回山中的嶽馨,在把補給交給安家莊村臨時安置點負責人後,和另外24名消防員帶着38名孩子和7名老師開始往山下走。儘管109國道已經算是他們勘測過的路線中最好走的一條,但路上也有13處深溝、斷崖、落石路段。

消防員王孟凱從頭到尾都走在最前面,帶着孩子走的地方,都是他先走過確認沒問題的。“視頻上出現的地方,就是我們前期探查過的13處難走路段之一。”王孟凱說,那條路原本是一條雙車道的盤山路,而現在,路坍塌得只剩下半個車道的寬度,有的地方甚至更窄,山崖下就是湍急的河水。爲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他們以排人牆的方式,給孩子們搭出了一條“安全通道”。

“其實熱搜視頻上的這段路在整個護送過程中算不上最難走的。”薛鵬慧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走到丁家灘村的時候,大水早已將馬路旁邊固化山體的岩石沖走、路基沖斷了,甚至在過橋的時候橋體基本已經倒塌了。“20米長的橋基本被沖垮了,就只有橋的護欄旁邊有50釐米的行走空間,這種路對孩子們來說很不安全,隊員們儘量能背就背,能抱就抱。很多地方的淤泥已沒過成年人的膝蓋了,我們就把孩子扛起來走,有的隊員甚至一路上都在抱着孩子。”

在護送孩子們下山時,消防員始終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除了要背、抱年紀較小的孩子,還要時刻關注着孩子們的情緒。“看見哪個孩子情緒不對了,或者表現出一點點累,我們的消防員就趕緊上去哄,然後抱着走一段。”嶽馨說。下午5點,在歷經了四個小時徒步穿越後,他們終於到達了集結點。據悉,這次救援,特勤支隊以最快速度到達滯留旅客村落,第一時間衛星迴傳滯留旅客人員數量、位置,爲整個救援工作提供關鍵信息,轉移出被困羣衆300餘人。

結束列車轉運工作後,特勤支隊的指戰員們又將“戰場”轉到了王平鎮受災人員轉移的工作中。2023年8月4日,特勤支隊配合門頭溝區政府,在四個小時內緊急轉運211名老弱病殘羣衆至方艙安置點。

遠赴海外參與國際救援 連續兩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狀

除了參與國內救援,特勤支隊還在國際救援中展現了中國形象。2023年2月6日,土耳其連續發生兩次7.8級地震,次日特勤支隊的隊員們便以中國救援隊隊員身份趕赴土耳其參加國際救援任務。

聶鑫勝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國際救援,他要面對的還有實操救援的巨大考驗,磚混結構的大樓坍塌後呈疊餅狀壓住被困者,隊員需要打穿層層樓板、刨開磚頭將人救出。“大樓倒塌後人被壓在下面,現場血腥氣非常濃重,我們有時候還需要踩在壓住被困者的樓板上打孔。儘管板子很厚,也很擔心會傷害被困人員,這對心理素質和技能都有很高要求。”聶鑫勝說。

在救援過程中,由於坍塌情況複雜,探測工具常常出現誤報,但中國救援隊始終抱着再多找一找的心態進行救援。田園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救出第四個被困者的地方,其他國家的救援隊已經搜索過了,認爲那裡沒有生還者了,但被困者家屬說那裡還壓着他的親人,我們就立馬過去找。”在廢墟上打孔呼喚後,廢墟里迅速傳來了迴應的聲音。最終,中國救援隊在被樓板壓着的鋁合金牀下找到了一名女性生還者,並將其成功救出。

在參與營救的10天時間裡,當地餘震不斷,許多隊員在餘震中也沒有停下救援。“當時樓房半邊已經塌了,我們進去救人的時候發生了餘震,我給自己鼓勁兒,告訴自己這裡是三角空間,不怕!塌不了!”在提到這段危險的經歷時,陳興達副站長笑着告訴北青報記者。

在爲期10天的救援行動中,隊員們常常扒拉幾口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投入救援了。陳興達回憶道,“連續救援讓每個人的精神都很緊張,加上救援點位要不斷更換,我們基本沒辦法安穩休息。”

據悉,在這次跨國救援中,中國救援隊累計出隊21批次,連續在震後69小時、84小時、88小時、107小時、135小時、155小時營救出六名生還者,得到了聯合國救災組織、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讚揚,獲得土耳其“共和國崇高貢獻獎章”,也在去年,他們以中國救援隊的身份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面對今年的二次獲獎,嶽馨告訴北青報記者,幫助人民羣衆渡過難關是他們的責任與使命,隊裡每一名消防員都爲自己身穿這身衣服而光榮。“榮譽不是終點,而是下一階段的起點。特勤支隊能夠再次獲得五一勞動獎狀,這是對我們付出最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