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3萬名人員遷至副中心辦公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介紹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推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有關部門相繼出臺產業、教育等專項規劃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目標一致、層次明確、互相銜接的規劃政策體系。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着眼於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構建形成疏解方案和政策體系,推動首批疏解的高校、醫院、央企總部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投資、戶籍等疏解激勵約束政策出臺實施。首都功能佈局不斷優化,北京成爲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雄安新區作爲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堅持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清楚了纔開工建設。當前,城市框架雛形顯現,對外骨幹路網全面建成,白洋澱水質提升至Ⅲ類,新區有了屬於自己的行政區劃代碼、車牌等。

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及70餘個市級部門、近3萬名人員遷至副中心辦公,環球影城成爲文旅地標,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等文化建築盛裝亮相,生活便利度不斷提升。

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北京、河北聯合成立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理事會、執委會,10餘家北京醫院與北三縣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天津濱海新區改革開放取得實效,天津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200萬標箱,比2014年增長58%。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加快建設,成爲區域空氣質量最優城市。唐山提前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目標任務。

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交通、生態、產業等是率先發力突破的重點領域。目前,交通一體化網絡加速構建,主要城市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態協同治理成效明顯,2023年區域PM2.5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近六成,“北京藍”成爲常態。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持續強化,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1萬多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800億元。同時,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推進,9900餘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各種顯性隱性壁壘正逐步破除,京津冀推出第一批165項資質資格互認,230餘項高頻特色便民服務實現“自助辦”,自貿試驗區51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

總的來看,過去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是夯基壘臺、落子佈局,重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今後一個時期,協同發展將向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下一步,國家將加快打造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