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正式比賽首個臨電工程正式送電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正式比賽首個臨電工程正式送電)

6月20日,隨着Power Room(動力室)最後一臺低壓櫃合閘運行,作爲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臨電工程正式送電,總送電容量19200千伏安,較原計劃提前10天。國網北京電力全面兌現了將於7月4日前向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交付的承諾。這也是第一個服務於冬奧會正式比賽的臨電項目。

據瞭解,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是北京冬奧會8座主要非競賽場館之一,由IBC國際廣播中心和MPC主新聞中心兩個功能區構成。爲了全面滿足賽時媒體轉播的供電需求,國網北京電力規劃建設了110千伏國會變電站,與場館方簽訂了電力建設與服務保障“一體化”合作協議,並落實“節儉辦奧”原則,採用臨電租賃服務的模式,爲場館提供臨電方案設計建設、配電設備安裝調試、賽時供電保障等服務。

國家電網首個對標國際奧委會標準,承建的大型高可靠臨時微網供電系統。國會二期臨電服務項目是冬奧會官方合作伙伴的標誌性臨電工程,由三路市電、柴發機羣、箱變羣、大型UPS、ATS及智能低壓配網智能化構建,並全部納入冬奧電力保障指揮平臺統一監控。

全面採用高架結構實施方案。國會二期臨電工程包括10千伏外電源工程、低壓電纜羣敷設等建設內容。按照供電方案,要在場館內建設開閉器3臺、箱式總配1臺、1600千伏安箱變6臺,配置1200千瓦發電機16臺。“受場館場地狹窄、物流通道衝突等條件制約,如此大的工作量在原本的空間內難以佈局。我們通過和業主方、設計方多次現場踏勘、反覆溝通研討,創新研究出雙層鋼架安裝方式,將一層作爲電纜夾層,二層放置電氣設備,打破了過去平鋪的建設模式,有效節省了建設空間。”國網北京電力冬奧辦副主任戴貴生介紹說。在離地9米高的橋架結構上,每天有近百名首都電力工人如蜘蛛俠般匍匐,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連續17天進行着全長26.6公里的電纜吊裝和敷設。

實現冬季全智能自動投切運行。國網北京豐臺供電公司作爲工程建設單位,抽調了各部門骨幹力量組建柔性團隊,成立建設現場項目部和臨時黨支部駐場辦公,實時跟蹤場館建設進度與賽事需求更新,保質量、搶工期,並聯合運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後期運維保障安全可靠。據該公司副經理簡朝陽介紹,爲了解決後續巡視和測溫測負荷等運行保障難題,建設全環節可視化監測系統,在電纜路由上安裝16條測溫光纖及95臺攝像機,通過供電指揮系統,實時在線監測設備及電纜運行狀態,第一時間處理異常報警信息。同時,開發研製了箱變低壓開關與發電機併網控制保護模塊,可實現7種不同場景下低壓開關的有效控制,具備低溫自持功能,即使在冬季零下20攝氏度,也能實現全智能自動投切運行,進一步提升場館供電可靠性。

75個日夜,國會二期臨電工程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蛻變。“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市電力公司就完成了賽時臨電送電各項工作,我們是完全沒想到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電力鐵軍在關鍵時刻頂得上、站得出、靠得住,在今後冬奧賽事的各項保障工作中,我們更沒有後顧之憂了。”業主方北辰會展投資有限公司電力經理董曉光說道。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解麗

編輯/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