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千年運河“煥”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原標題: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千年運河“煥”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大運河畔開園一個多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吸引京津冀民衆爭相打卡;乘船暢遊大運河成爲市民的休閒方式之一……北京持續加大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千年運河重煥生機,正喚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大運河綿延3200餘公里,縱貫2500多年,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和旅遊資源高度聚集的地區。其中,大運河北京段橫跨京城7個區,沿線文物等級高、時代跨度大、分佈密集、類型豐富。
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在今年4月公佈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指出,大運河與長城、西山永定河,承載了城市發展記憶,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
古都文化是“城市之魂”,一直以來備受海內外遊客青睞。根據《北京文旅消費大數據報告2019——消費視角的北京文旅發展研究》,北京旅遊產品消費中,歷史遺蹟類佔比最高,達50.3%。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則是文化發展的實現形式之一。《規劃》提出,北京要系統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營造藍綠交織生態文化景觀,打造文化旅遊魅力走廊。
近年來,北京各區積極推進大運河北京段沿線的遺址文物保護,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發展。
位於昌平區的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上源,對元大都的供水、漕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圍牆、九龍池碑亭維修工程已完成。今年以來,昌平區有序、有效推進大運河白浮泉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快編制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項目實施方案。
在海淀區,有“運河第一閘”之稱的廣源閘西面不遠處,是皇家寺廟萬壽寺。目前,萬壽寺及周邊地區全面騰退,今後將和延慶寺、五塔寺連片打造運河畔新的“網紅打卡點”。
什剎海在元、明、清三代都是內城的重要水域,成爲北京建城重要的依據。位於西城區的廣福觀內設有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吸引着現代年輕人在數字沙盤、圖文展品中尋蹤“漂來的北京城”。
在朝陽區,蕭太后河沿線建設22個景觀節點,80萬平米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綠水相融,通惠河畔神木廠歷史景觀的修復建設初步成型,溫榆河廊道將展現漕運文化和古驛道文化……大運河朝陽段4條主河道沿線串聯人文和生態景觀,向遊客展現運河蘊含的文化寶藏。
“取漕運通濟之意”的通州區,大運河畔的綠心森林公園設置運河故道、千年惠林等36個景點,開放一個多月就成爲京津冀“區域網紅”,日均接待遊客超1.2萬人次;北運河通州段北關閘至甘棠閘11.4公里的河道去年10月實現旅遊通航,吸引大量市民泛舟大運河。
越來越多的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遺址在“保護第一、傳承優先”中“亮”出來、“活”起來。
今年11月7日至11月15日,北京首次聚合大運河北京段沿線7個區的資源,舉辦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這是北京全新打造的一個綜合文化品牌活動。文化節通過公衆參與、非遺活動、專題展覽、雲端展示、學術講座等39項主題活動,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吸引全社會參與到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
當前,北京已啓動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重煥生機的千年運河,正打造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造福沿線民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