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年培養近3000名“科技新星”

本報訊(記者雷嘉)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近日召開“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實施30週年座談會”。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實施30年來,已培養近3000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13人成長爲院士,95人入選長江學者,超過一半人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獎項。

座談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雷海潮,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閆傲霜,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單忠德,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史曉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蒲志強等多位歷年新星代表發言,回顧了科技新星計劃對他們科研早期支持發揮的關鍵性作用,並就青年人才培養使用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壇醫院作爲依託單位代表分別介紹了本單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使用情況。參會代表一致認爲,青年科技人才起步階段獲得的支持對其未來成長至關重要,科技新星計劃爲處於科研早期的科技人才“雪中送炭”,並通過支持開展交叉課題、交流活動等方式給予持續培養,爲科技人才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瞭解,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設立於1993年,是北京市人才培養體系中實施週期最長、在科技界具有最廣泛影響和聲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實施30年來,該計劃堅持初心不改,始終聚焦支持35歲以下處於科研早期的青年人才,着重培養其主持科研的能力、矢志攻堅的擔當和科學家精神。30年來,培養了2977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已有13人成長爲院士,95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324人獲得國家傑青優青基金;74人擔任國際學術組織主席、國際學術期刊主編等重要職位,78人入選“高被引學者”;60人次獲得重要國際獎項,1679人次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獎項;累計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任務和創新工程等5萬餘項,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全面成長、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推動國際創新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被不同年代的新星親切地稱爲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創新報國的“播種機”和登上大舞臺的“助推器”。

目前,市財政已將科技新星計劃納入經費包乾制試點範圍,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下一步,本市科技、財政、人才等相關部門將共同繼續支持實施好科技新星計劃,並按照座談會的意見建議適時共同對相關政策進行完善,以貫徹落實北京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方案爲契機,打造青年人才體系化成長平臺,鼓勵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投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