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晉級IPO熱地:近50天8家企業轉道獲受理 “績優者”頻現

去年“8·27新政”實施、滬深交易所IPO節奏放緩伊始,即有業內人士預測,北交所或將成爲諸多滬深交易所撤否企業的新選擇。

隨着時間推移,特別是今年4月新“國九條”及IPO新規出臺後,保代們開始更積極地勸說企業北上北交所,這些企業大多是原計劃衝刺滬深交易所的。

“如當前的IPO環境下,企業不應再對板塊挑挑揀揀,儘快上市纔是第一要務,觀望越久機會越少。”有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根據Wind統計數據來看,在滬深交易所折戟轉而衝刺北交所的企業日漸增多。僅6月21日~8月8日之間,至少有8家創業板撤否企業北交所上市獲得受理,佔據此期間北交所新受理項目的近三成。如果將北交所IPO輔導備案登記受理、新三板掛牌等計算在內,由滬深交易所轉至北交所的企業數量則達十餘家,其中不乏主板企業。

與滬深交易所撤否企業組團轉道北交所相呼應的是,北交所在途IPO項目綜合質地也水漲船高。根據受訪保代分析,以淨利潤爲例,北交所成立之初企業淨利潤2500萬元左右即可上市,淨利潤4000萬元已經屬於績優者。如今,由滬深交易所轉至北交所的企業淨利潤普遍在4000萬元以上,大部分超6000萬元,利潤過億者也並不鮮見。

創業板撤否項目是主力軍

8月6日,偉邦科技北交所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成爲6月21日以來獲得北交所受理的第29家企業,也是此期間滬深交易所折戟後轉道北交所的第8家企業。

偉邦科技原本的上市首選地是創業板,不過在IPO新規下,創業板淨利潤基準線提升至6000萬元,加之創業板上市節奏持續放緩,偉邦科技與創業板漸行漸遠。憑藉所屬行業契合北交所專精特新的板塊定位,轉道衝刺北交所,成爲了偉邦科技的現實之選。

與偉邦科技類似,志高機械、廣信科技、宏遠股份、愛得科技、珈創生物、科馬材料、奧美森的北交所IPO申請也於不久前獲得受理,而這些企業此前申請上市的板塊均爲創業板。這也意味着,滬深交易所IPO折戟轉道北交所,創業板撤否項目是主力軍。

上述8家企業中,珈創生物相對特別,在衝刺創業板之前,其還曾備戰過科創板,此番遞交北交所招股書,已經是珈創生物第三次走上IPO之路,並且此前兩次IPO在途時間均不長。2020年12月18日,珈創生物科創板IPO獲受理,4個多月後審覈不通過即終止進程;2022年6月8日珈創生物IPO申請獲創業板受理,5個月後主動撤回材料。今年6月27日,珈創生物成爲北交所恢復IPO受理後首批獲得受理的企業,7月25日已經被首輪問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8家企業,近期還有諸多企業終止滬深交易所IPO進程轉身選擇北交所,不過這些企業尚未步入受理階段。例如僑益物流,其曾於2023年3月向深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請,今年6月撤回材料;7月30日,與東亞前海證券簽署北交所IPO輔導協議,8月5日在廣東證監局重新啓動IPO輔導備案。再如亙古電纜,今年6月18日終止滬市主板上市進程,7月29日其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申請即獲浙江證監局受理,正式進入北交所上市輔導期。

此外,因企業要想具備北交所上市資格,必須先成爲創新層公司,並且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受此影響,對於尚未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申請新三板掛牌是轉道北交所的第一步。例如綠雲軟件,6月27日,其向新三板遞交招股書,此前上市目標爲主板,尚未向主板遞交招股書。

IPO項目利潤空間打開

伴隨IPO折戟企業涌向北交所,北交所在途IPO項目綜合質地水漲船高,主要表現在業績的提升。

根據受訪保代透露,在2021年北交所設立之初,淨利潤達到2500萬元左右纔有上市希望,淨利潤若達4000萬左右則屬於績優者。

如今,淨利潤4000萬元僅爲起步。

在前述8家近50天內新獲受理的北交所企業中,除偉邦科技2023年淨利潤爲3403.78萬元以外,其餘企業去年淨利潤均在4700萬元以上,其中愛得科技、宏遠股份突破創業板現行利潤標準6000萬元,分別達到6356.86萬元和6446.57萬元;志高機械更是超出IPO新規下主板1億元的利潤標準,其2023年淨利潤高至1.04億元。

在受訪人士看來,伴隨更多原本計劃衝刺滬深交易所的企業轉道北交所,北交所在途IPO企業利潤水平大概率還將進一步提升。近期啓動北交所輔導備案和新三板新掛牌企業中即可看到這一趨勢。

僑益物流、亙古電纜、拓普泰克、綠雲軟件、通領科技5家企業自6月中旬以來正式將IPO備戰地由滬深交易所轉至北交所。2023年,5家企業中淨利潤最低的爲綠雲軟件,達到7385.12萬元,亙古電纜、通領科技的淨利潤分別達到1.19億元和1.10億元。

“從新遞交新三板招股說明書的企業利潤情況來看,5000萬元及以上者大有所在。儘管北交所並未設置明確的最低利潤標準,但在諸多利潤較高企業備戰北交所IPO的情況下,北交所難免會優中選優,最終使實際上市的企業整體利潤標準較高。”受訪保代直言。

不過,該保代同時指出,對於與北交所專精特新板塊定位高度契合的企業,無需過於關注利潤水平。“只要利潤不是太低、合規等方面符合上市要求,高度契合北交所板塊需求與國家政策鼓勵方向的企業,仍然存在短時間內北交所成功IPO的希望。”上述保代告訴記者。

哪些企業適合“奔赴”北交所

截至8月8日,年內滬深交易所新上市企業共計42家,較2023年、2022年同期分別減少127家和150家;春節以來新上市企業更是僅有28家。

滬深交易所IPO節奏持續收緊,“轉道”成爲部分原本計劃衝刺主板或雙創板企業新選擇。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三類企業最宜轉道,分別爲:消費、醫療等IPO難度較大行業的企業;簽有對賭協議,或者“5+2”之下股權基金亟待退出的企業;IPO新規與嚴監管之下,不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業,尤其是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企業。

擺在企業面前的轉道路徑主要有三個:北上北交所;港交所、美股等境外上市;被收購,走併購重組之路。

如果企業堅持IPO,境外上市和北交所如何選擇,哪些企業更爲適合北交所?

綜合受訪人士分析,一方面,港交所等發行難度相對較高,對市值較高企業更爲有利;小市值企業選擇港股、美股上市,可能存在募資規模過低乃至發行失敗的情況。受此影響,對於小市值企業而言,北交所大概率是更爲理性的選擇。

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所屬行業爲當前IPO受限行業,或者存在歷史遺留問題,那麼其在北交所成功上市的難度同樣較大。對於此類企業而言,選擇衝刺更爲看重業績的港交所,IPO成功的希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