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牛墟保留常民文化 地方規畫擴大經營

北港牛墟保留常民文化,地方規畫擴大經營。(張朝欣攝)

沒有牛的牛墟,要如何發展!雲林縣北港鎮牛墟雖已沒有牛隻交易,卻因攤販聚集吸引大批人潮,成爲雲林沿海最具規模的早市,相關單位21日規畫擴大牛墟規模成爲特色市集,用來記錄地方的常民文化。

蛇、鱉、小鴨小雞、觀賞鳥類、古董、中藥草、二手衣物,什麼都賣!這幾年北港牛墟的攤位不斷增加,已超過300個攤位,每逢3、6、9日,吸引大批人潮前來挖寶,來到這裡,時光彷彿回到3、40年前。

北港農會總幹事林翠香表示,牛墟是早期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市集,日據昭和年間,全臺共有80餘處牛墟,但隨着時代變遷,如今僅存北港、善化與鹽水3大牛墟。

北港牛墟因有朝天宮媽祖廟進香人潮的關係,規模得以持續延續,近年來北港牛墟攤販愈來愈多元,不僅吸引在地民衆,許多外縣市民衆都特地前來感受牛墟市集的特色。

地方文史工作者蘇健榮指出,臺灣自明清以來,閩粵地區陸續移民來臺開墾,當時農村生活與牛息息相關,整個農村文化可謂「牛的文化」,如今農耕機械化,牛墟已沒有牛隻交易,但卻發展成爲獨特的常民文化。

北港農會說,朝天宮每年進香遊客達700萬人次,是發展北港牛墟的最佳條件,若能以常民市集爲特色,把牛墟變成1種在地文化與歷史傳承,將是發展地方觀光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