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紅樓展出文物1357件

(原標題:北大紅樓展出文物1357件)

在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有一座以紅磚砌築、紅瓦鋪頂的樓體建築,這就是始建於1916年、落成於1918年的北京大學紅樓。建成後的北大紅樓是北京大學校部、一院(文科教學樓)和圖書館的所在地,也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開展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此相繼展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此孕育誕生。

6月29日,“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將在北大紅樓正式對外開放,此次展覽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在紅樓地上3層設置有67個展室,公衆可走進紅樓,穿越百年時光,感受一段段紅色歷史。

這次展覽具有哪些亮點和特色?展陳佈置包含了哪些細節設計?開放後將爲公衆提供哪些服務?新京報記者對話了此次北大紅樓主題展的展陳組負責人羅存康。

展覽分6部分 展出文物原件550多件

新京報:這次展覽有何特殊意義?主要展出了哪些內容?

羅存康:這次展覽第一次向公衆全面介紹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圍繞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四方面內容展開,突出反映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在北京開展的早期革命活動。

具體來看,展覽內容按照革命活動發生的時間線分爲六大部分,分別是“經歷近代各種力量救亡圖存探索的失敗,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喚起民族覺醒,構築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高舉愛國旗幟,形成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播撒革命火種,打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產黨,鑄就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這次展覽開放了紅樓的地上3層,共設置了67個展室,展出圖片958張、文物1357件,其中,展出的文物原件有550多件,特別珍貴的文物70多件。其中一件特別珍貴的文物是李大釗1919年9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原件,這篇文章標誌着李大釗從一名民主主義者轉變爲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新京報:這次展覽最大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

羅存康:在革命舊址內舉辦展覽是這次展覽最大的亮點。北大紅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展覽將觀衆帶進歷史現場,穿越百年時光,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當年在北大紅樓開展革命活動的相關情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革命精神。

這次展覽復原展示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陳獨秀工作過的文科學長室等6處舊址,舊址內保留了很多當年的老物件,讓展覽與舊址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另外,深挖檔案資料也是這次展覽的一大特色,在策展過程中,我們廣泛收集整理了中央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北京大學檔案館、團中央檔案館的相關資料。有310件檔案資料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輕型材料、小型場景最大限度保護樓體

新京報:這次展覽佈置如何兼顧展覽的功能性和紅樓舊址的保護?在設計中加入了哪些考慮?

羅存康:北大紅樓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一座學校舊址,內部功能結構本就不是爲展覽而設計的,因此我們布展施工的挑戰性也比較大。

在布展中,我們充分考慮紅樓的特點,特別使用輕型材料,用小型場景代替大型場景,比如在牆體上還原的新青年編輯部、京報館等,只是個外觀,而不是很多展覽中觀衆可以拉開門走進去的大型景觀,通過這些方式最大限度減少樓體承重。另一方面,我們加入了很多藝術品設計,比如淺浮雕、國畫、油畫,使整個展覽更加生動可感。

此外,我們結合紅樓原有的特點,在布展施工時儘量保護文物本體,不破壞原有建築佈局,做到“一室一方案,一室一專題”,幾乎每一個房間都是一個小的專題展覽;不破壞原有風貌,比如每個展室的窗戶都保持着原樣不變。

新京報:在面向公衆開放後,如何同步兼顧紅樓保護、保證參觀有序?

羅存康:面向公衆開放後,考慮到紅樓的承受能力,我們安排的每日觀衆預約參觀人數是1000人,上、下午各接待觀衆500人,每天開放時間從9時到17時,每週一閉館。

另外,樓內每層都會安排若干人員對觀衆進行提示引導,確保文明參觀、有序參觀,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樓體和文物帶來的影響。

提供不同時長參觀路線

新京報:這次展覽將持續到何時?是否可爲公衆提供一些看展建議?

羅存康:這個展覽將會是北大紅樓未來的常規基本陳列展覽。樓內安排有20名講解員爲前來參觀的觀衆服務。我們爲公衆設計了幾條不同時長的參觀講解路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選擇,當然,公衆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個別展室重點參觀。

新京報:展覽即將向社會亮相,作爲策展方,有哪些期待?

羅存康:我們希望公衆通過參觀北大紅樓革命舊址和史實陳列,可以更好地瞭解感悟李大釗等早期革命活動家的初心使命,激勵大家在新時代更好地前行。也希望廣大青少年可以學習瞭解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程,進一步堅定人生理想。

我們也會以這次展覽爲契機,深入研究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歷史,進一步加大相關文物史料的徵集,向公衆講好黨的早期創始人在北大紅樓開展革命工作的故事,激勵大家在新時代努力奮進。

展覽內容

第一部分

經歷近代各種力量救亡圖存探索的失敗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重點反映近代以後,中國逐漸成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爲改變中華民族的屈辱命運,無數先進分子和仁人志士進行不屈不撓的探索和鬥爭的重要歷史。隨着種種救國方案相繼失敗,中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領導責任最終落到了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身上。

第二部分

喚起民族覺醒 構築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包括“新文化運動發端”“新舊文化交鋒”“北京進步社團涌現”3個單元,重點反映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爲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掀起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爲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創造有利條件的重要歷史。

第三部分

高舉愛國旗幟 形成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包括“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失敗”“北京愛國學生運動”“‘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4個單元,重點反映以北京學生鬥爭爲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爲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爲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的重要歷史。

第四部分

播撒革命火種 打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

包括“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播火者’李大釗”“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青年毛澤東在京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推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6個單元,重點反映李大釗爲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鞏固和擴大馬克思主義思想陣地,爲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準備的重要歷史。

第五部分

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產黨 鑄就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

包括“‘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共產國際代表來中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北方各地黨團組織的建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北京早期黨組織”“北方革命事業的蓬勃興起”6個單元,重點反映黨的主要創始人北李南陳積極推動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積極參與醞釀和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黨的一大、二大的重要歷史。同時,集中反映黨成立後,北京黨組織作爲領導北方革命事業的中心,集中力量領導北方工人運動,推動北方地區革命事業蓬勃興起的重要歷史。

第六部分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要論述爲主線,集中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十八大以來新時代關於馬克思、李大釗、毛澤東、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活動及儀式的相關內容,並預留版面以展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活動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相關內容。

新京報記者 馮雅君

A06-A07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