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諸羅樹蛙 中正大學老師再造生態池營造合適棲地

爲了營造適合諸羅樹蛙棲息之處,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陸維元在該校後山試掘生態池。(中正大學提供/張亦惠嘉縣傳真)

因最早在嘉義發現而以古地名「諸羅」命名的諸羅樹蛙,是二級保育類的臺灣特有種。(中正大學提供/張亦惠嘉縣傳真)

諸羅樹蛙是二級臺灣保育類特有種,由於近年農業轉型和旱災頻傳,諸羅樹蛙棲息地大量減少,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陸維元在中正大學後山一處試掘生態池,並向農委會申請成爲嘉義合法捕捉諸羅樹蛙蝌蚪的採集人員,希望在7、8月繁殖高峰期,讓諸羅樹蛙有更佳的棲地。

因最早在嘉義發現而以古地名「諸羅」命名的諸羅樹蛙,是二級保育類的臺灣特有種,喜歡生活在雲嘉南低海拔的農村竹林或雜木林低窪積水的地方,但隨着竹林大量轉作,棲息地逐漸消失,也讓諸羅樹蛙面臨生存危機。

長年觀察與記錄中正大學校園自然生態的陸維元說,後山原有一片廢棄竹林,因此有很多諸羅樹蛙,但因爲上半年乾旱特別嚴重,幾乎不見諸羅樹蛙的蹤影,且中正後山草原小溪旁的竹林與雜木林,是諸羅樹蛙在中正的唯一棲息地,只是這些年諸羅樹蛙越來越少出沒,因此想再造後山生態池。

陸維元在中正大學後山步道最低點的草原旁,挖了一個長4公尺、寬1公尺的坑洞,底部鋪上防水材料之後再以泥土覆蓋營造自然環境,四周都栽種了適合諸羅樹蛙攀附的植物,如烏殼綠竹、月桃與姑婆芋等。

陸維元說,生態池的深度只要超過一定水位就會溢流出去,必須控制在最適合諸羅樹蛙繁殖的10公分以內,生態池附近還裝設蓄水桶及出水孔,每次持續滴水約五天後停止供水十天,任由水位下降,藉此模擬雨後因滲漏、日曬逐漸降低的積水環境。

中正大學後山生態池一完工注水後,3-4天內就有小雨蛙、澤蛙光顧,甚至產卵孵化成蝌蚪。陸維元每星期都有兩三天會到生態池觀察,近期除了着手架設攝影機,定時記錄周邊生態變化,日前也向農委會申請,成爲嘉義合法捕捉諸羅樹蛙蝌蚪的採集人員,之後更將與清大蛙房合作。

陸維元表示,夏季正好是諸羅樹蛙繁殖季節,期盼能成功採集蝌蚪送到清大覆育繁衍,最後再將成蛙帶回到嘉義野放,一起爲保育臺灣原生特有蛙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