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的中國故事 用14年的文化之旅賦能非遺產業鏈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9月14日報道 第14個年頭的BMW中國文化之旅,回到了寶馬的中國老家。

今年BMW中國文化之旅將前往遼寧瀋陽、盤錦、朝陽和阜蒙地區,探訪以滿族文化、遼河口文化和紅山文化爲代表的千年文脈和傳承。

中國文化之旅不單單是一場探訪非遺的旅程,更是寶馬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華晨寶馬副總裁楊美虹向本站汽車表示,今年將BMW中國文化之旅探訪地定在遼寧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遼寧是華晨寶馬的家鄉,在爲家鄉貢獻社會經濟力量的同時,寶馬也在積極聯結本地社區,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其次,遼西牛河梁紅山遺址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承襲着中華文明的血脈,擁有多元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第三,希望通過寶馬的品牌效應凝聚更多社會資源,助力遼寧非遺文化的發展。

此外,今年BMW中國文化之旅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從遼寧地區遴選富有市場潛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學習。

讓這些非遺項目傳承人在清華大學導師一對一的帶領下,進一步挖掘非遺的潛力和文創產品的現實價值。

部分非遺的現實難題

截止到目前,遼寧省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7項。

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人轉最早由扭秧歌的藝人演唱的東北民歌小調發源而來。

此後,伴隨闖關東等外來人口涌入東北,也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步豐富了二人轉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改革開放後,伴隨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民衆物質生活向好,電視等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普及,和港臺娛樂及國外文化的引發的衝擊,包括二人轉在內的地方性藝術受到很大的影響。

傳統二人轉開始衰落。

許多演員連工資都無法正常發放,無數劇團被迫解散,藝人紛紛改行。

很多二人轉藝人爲了生存,在傳統的二人轉藝術形式中加入了大量粗俗糟粕式的演繹,使得二人轉被帶上了有“色”眼鏡。

非遺傳統曲藝最大的問題是觀衆的缺失,這也是中國所有傳統藝術形式面臨的致命問題,不僅是二人傳。

如今,面對00後爲主力的後浪羣體,如何將傳統藝術和現代觀衆的需求拿捏到位,已經成爲二人轉發展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持續至今的滿族文化

遼寧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張傑教授向我們表示,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任何文化通常由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

創制滿文是滿族精神文化誕生的重大標誌。發明人參煮曬法和掌握鑄炮技術,是滿族在物質文化上的巨大進步。

打破以前滿族人的血緣組織,形成了具有行政,軍事,生產三項基本職能的旗制,是清太祖在制度文化上留給後人的瑰寶。

張傑教授認爲,滿族興起的核心原因,因爲其是那個年代的一種先進文化的代表。

瀋陽故宮則是滿族文化的特徵精華。

瀋陽故宮比北京故宮晚200多年,佔地面積也僅爲北京故宮的1/12,但瀋陽故宮的同樣充滿魅力。

2004年,瀋陽故宮作爲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屬於漢族建築風格,瀋陽故宮則具有濃郁的東北地域特色,在借鑑融合了漢、蒙、藏多民族的文化特徵,在建築上更多體現了滿族古老的文化特徵。

雖然後來清遷都入關後,瀋陽故宮成爲陪都宮殿,但是它依舊有着崇高的歷史地位和尊號。

這與滿族人的生活習慣相符,滿族的祖先女真人以漁獵爲生,建立高臺之上的建築,可以避免野獸的攻擊和睞望敵情。

此外,瀋陽故宮採用地熱取暖方式,地下砌上煙道,地上有明顯的大煙筒。

最好的保護就是被更多人知道 古漁雁的民間故事

遼河口文化是一種平民文化,“古漁雁”是其根基。

古漁雁指的是我國古代像大雁一樣南北遷徙的打魚人。

他們沿襲着逐水而居的漁獵生存方式,每年沿着水陸遷徙,在江河入海的灘塗及淺海捕撈維持生計。

伴隨工業化進程和機械作業,如今古漁雁種羣基本已經絕跡,唯獨遼河入海口還有遺存。

此次我們探訪的位於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就是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

這些打魚人主要來自河北,每年過完年就會通過旱陸或水陸遷徙到二界溝打魚生計。一路遷徙中和漁獵生活中,他們飽嘗了風雪的洗禮,留下了很多關於漁民的民間故事。

劉則亭老先生就是這個羣體最具代表性的古漁雁民間故事傳承人。

2006年,古漁雁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劉則亭被命名爲古漁雁民間故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由於船體較小在海上抗風險能力很差,漁民作業危險性很高,能獲得的休息時間也相對短,因而古漁雁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語言卻很打動人。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內容主要以對大海的崇拜,對英雄的歌頌,對漁民生活的描述爲主。

曲調鮮活的漁家號子

除了民間故事外,古漁雁在長期在漁事生活作業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勞動號子。

這種號子曲調鮮活,一人領唱,衆人和唱,從而統一的完成集體勞動。

根據作業形式不同,古漁雁在拉網、打蓬、起錨等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號子。

打檣是個力氣活,檣樁通常十幾米長,將其豎起來夯入海底就更費力氣了。集體勞作中如果有人沒有踩上點,脫離了衆人的節奏,甚至會被巨大起伏彈力掀入海里。

中華民族的直系根-紅山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蹟是此次BMW中國文化之旅最重要的探訪地。

我們爲什麼叫龍的傳人?

我們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是從何時算起的?

中華民族的根在哪裡?

這幾個問題可以在遼西的紅山文化中找到答案。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說過,中國古文化有兩個重要區系,源於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源於大淩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以玫瑰花圖案爲主要標誌的仰韶文化,與以龍鱗紋和龍爲主要特徵因素的紅山文化,最終融合成花(華)與龍的結合。

這就是今天我們自稱華人,龍的傳人的重要原因。

從時間維度上講,牛河梁發現的壇廟冢遺址和成套玉器,以確鑿的實物資料證明了紅山先民已經跨入文明階段,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因此,牛河梁遺址被評爲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作爲人類文明初始階段宗教信仰與墓葬場所的代表,揭示了我們的先民已經進入初級文明社會,因此這裡也就成爲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

玉豬龍的出土意味着,5500年前這裡的先民就成爲中華大地上較早使用龍圖騰的人羣,遼西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和發端。

從探訪到賦能 打通非遺經濟產業鏈

實地探訪可以快速的瞭解非遺和文化,但14年中在非遺保護的背後,寶馬默默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楊美虹表示,早年的時候,我們項目大都是以探訪捐贈爲主。後來隨着我們對非遺問題認識的加深,我們認識到單純的捐贈是不能解決非遺傳承難的問題的,於是我們就開始轉型,寶馬與清華美院合作成立非遺保護創新基地,對傳承人進行賦能。

“從去年開始,我們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升級了創新基地的合作模式,BMW中國文化之旅每年將通過探訪活動,推薦需要設計改良的非遺傳承人進入創新基地。”

楊美虹表示進一步介紹到,傳承人進入創新基地後,清華美院的老師會一對一、手把手帶領傳承人進行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這個過程與傳統研培不同,並非讓傳承人進入清華大學的課堂上課,而是先由對口幫扶的清華美院老師對傳承人的非遺技藝,進行初步的觀察與分析,然後再手把手地跟傳承人一起對這項非遺進行解構,提煉、抽取其中的技藝、美學等元素,最後再共同設計、開發這項非遺文創產品,完成重新建構的過程。在這個一對一、手把手幫扶的過程中,傳承人也能夠取得個性化的突破與提升。

“這樣做中學的研培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相應的投入也會增加,比如會用到先進的開模技術,重新研發設計會用到的材料和其他成本。從傳承人進入創新基地,到非遺文創成果的產出,大致需要半年多到一年多的時間。” 楊美虹如是說。

面對傳統非遺文化如何引發年輕消費者的喜愛等現實困難,楊美虹認爲,非遺傳承人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都能“活”下去,有些非遺技藝現在的年輕人就是不喜歡、不接受,很多非遺項目如果還停留在故紙堆裡,不走進現代生活,遲早有一天就傳不下去了,老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可能就找不到徒弟了,所以我們的非遺傳承人必須要自己有改變。

“傳承人自己也要有意願想改變,每個時代的用戶都有不一樣的特點。非遺技藝做出來的手工藝品雖然好,但對用戶來說買回家幹什麼?如果我們的生活中不用它,非遺傳承人就要思考去改變。只有非遺傳承人生活得很好,纔會有更多人想跟他學,非遺技藝纔會不愁傳承,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楊美虹坦言,除了傳承人去找消費者,我們還要讓消費者主動找非遺產品,寶馬現在能做的就是把兩邊互相拉。在這個過程中,BMW中國文化之旅是一個可持續性的公益平臺,我們沒有任何私心,就是希望嫁接更多的社會資源,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爲進一步賦能非遺傳承人,今年的BMW中國文化之旅還與阿里巴巴公益魔豆媽聯手,啓動女性非遺傳承人賦能計劃,共同爲女性非遺傳承人進行電商賦能。年內,該項目第一批女性傳承人將接受電商培訓,爲非遺傳承人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此次文化之旅後,BMW還將聯合馬蜂窩推出《BMW 中國文化之旅遼寧非遺旅遊攻略》。

楊美虹認爲,推出非遺旅遊攻略,可以把用戶拉到傳承人的面前,讓大衆零距離接觸非遺,瞭解非遺,然後他們纔有可能喜歡非遺,喜歡以後就會消費,當然這個過程很漫長,不會三年五載就解決。

“近幾年,國潮的興起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非遺傳承人的機會,這個時代喜愛需要非遺傳承人能夠做出讓年輕用戶喜歡的東西。我們對傳承人的建議是,傳統的要有,創新的也要有。”

14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BMW中國文化之旅,也讓BMW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也間接賦能了寶馬的車型產品。

楊美虹表示,去年我們發佈的新BMW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就是我們將非遺項目與我們的旗艦車型進行的一次合作嘗試,這款車型由我們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隊合作,研發歷時12個月。整車設計選取漢代玉環紋樣、霽藍瓷、降真香等中國文化象徵元素,並結合刺繡、大漆、螺鈿等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用創新思維展現出寶馬對於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對全球做到了講好中國故事。從這個上面來講,對我們來說意義很重大!

此次BMW中國文化之旅,我們探訪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系根,從另一種層面上講,當前的中國市場也已經成爲BMW參與未來智能汽車全球競爭的根基。

BMW中國文化之旅,除了是寶馬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項目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幫助了寶馬更加深刻的對中國客戶的理解和洞察,從而用產品和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瞭解中國,熱愛中國,結合中國文化造出更好的車,自然也會得到更多中國消費者對寶馬的尊敬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