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紅色村”勁吹文明風

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爲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孫家圩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時的生產生活方式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民俗風情、家風家訓、傳統技藝等地域特色文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亟需一個能夠讓大家看得到村史、記得住鄉愁的地方。孫家圩子村“兩委”經多方徵求意見,決定將原“百大杏山小學”閒置校舍進行綜合利用,打造建設孫家圩子村黨建館、村史館、民俗館。

凝心聚力,“三館”成爲村民的精神家園

孫家圩子村“兩委”以村民的“三館”村民建、村民的“三館”爲村民爲宗旨,把堅持黨建引領,“四會”分工負責,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原則貫穿建館始終。

孫家圩子村歷史悠久,紅色資源豐富,有說不完的紅色歷史、鄉愁故事,深挖梳理民俗村史並非易事。村“兩委”成員跑遍了組織、文化等多個部門,翻閱了大量的族譜史籍,遍訪五姓鄉親,爲建設“三館”收集到第一手資料。爲了豐富館藏,全體村民也被髮動起來,爲建館建言獻“寶”。大爺大娘們,紛紛拿出自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在捐贈現場能看出來他們依依不捨的神情,讓他們放不下的並不是物件本身,而是這些物件背後至純至真的親情。

經過近半年的不懈努力,“三館”於2022年10月建設落成。展館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分爲黨史、村情概況、姓氏源流、民俗風情、技藝傳承、傳家有道等11個篇章,室外設有農耕文化展示體驗區,立體呈現了孫家圩子村的歷史、人文、自然、產業特色。

以史爲鑑,“三館”成爲教育羣衆新課堂

“三館”現已成爲理論宣講、政策解讀、鄰里和睦的新課堂。“三館”落成適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孫家圩子村黨支部把“三館”變成課堂,組織黨員羣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展廳裡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展板就是最好的教材,一件件承載鄉風鄉情的展品就是最好的教具,結合本村紅色故事和發展歷程展開宣講,對於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村民來說最能說明問題、最能入腦入心。

村民之間發生矛盾糾紛,互不相讓之時,老支書總喜歡把雙方帶進“三館”調解。“看看展牆上《姓氏源流圖》,你倆還是一個家門的吧!”老支書話音剛落,兩人就停止了爭吵。是啊,兩家人血脈相連!回想在艱難的歲月裡,兩家祖輩互相幫襯走出困境的故事好像還歷歷在目,都是一家親,打斷骨頭連着筋。

移風易俗,“三館”成爲“一約四會”新陣地

“三館”寄託着全村的鄉土情結,是全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地。“一約四會”充分利用這塊陣地,經常性開展破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的村民自治活動。

近年來,燕山鄉孫家圩子村在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的專項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村民思想上尚未徹底轉變。紅白理事會把教育監督的關口前移,把過去婚喪嫁娶事後評議改成現在事前報備。紅白理事會把村民報備的地方放在“三館”。用“三館”散發出來的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淳樸鄉風來感化教育當事人,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建館時徵集到的許多家風家訓,是先輩留給我們後人的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和繁文縟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四會”成員組織羣衆展開大討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爲因地制宜修訂《孫家圩子村村規民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館”成爲紅色村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是村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更多的村民找回了淳樸的記憶,讓美麗鄉村成爲記得住的鄉愁。爲繼承優良傳統,推進了移風易俗,塑造文明鄉風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和條件保障。

“三館”賦能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三館”與蚌官路沿線景觀帶、孫家圩子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形成連線,形成紅色旅遊觀光帶。目前“三館”在周邊地區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三館”瞭解和體驗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感受鄉村振興給農村帶來的可喜變化。(宋衛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