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度財政政策執行情況觀察:財政政策如何爲科技創新“撐腰”

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延續,並且強調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一攬子積極財政政策如何在基層一線惠企利民?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近日深入全國多地,帶來一份從記者視角出發的半年度財政政策“執行報告”。本期聚焦:財政政策如何爲科技創新“撐腰”?

圖片來源:CFP

在武漢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裡,記者看到,投資達到上百億元的多條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小尺寸顯示器業務收入達到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出口達到1.6億美元,同比增長190%。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受疫情拖累,多家日韓企業的液晶顯示器產能被迫萎縮,而中國企業通過結構性降成本在疫情後快速復甦,迅速提升了自身的全球市場份額。

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鋒告訴記者,以往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疊加今年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新舉措,都爲半導體顯示行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動力。

張鋒說:“公司一直以來都享受了國家出臺的‘膜晶顯’政策,另外近年來一系列財稅改革,比如‘加計扣除’‘加速折舊’‘增量退稅’等也讓企業受益。今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將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預計每年將爲我們企業節約上億元成本。這些政策支持使得我們企業能夠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和工業投資,有利於我們提升綜合國際競爭力。”

財政政策一方面通過稅收優惠機制爲科技創新“撐腰”,另一方面還發揮着吸引社會資本、“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財務處處長張蘊奇告訴記者,一些尖端科技創新在早期階段往往缺少“第一桶金”,社會資本也不願意投入早期科技成果轉化。這時候財政資金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尖端科技創新領域。

張蘊奇說:“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圍繞基礎研究,我們今年收到的財政撥款比2020年增加了300多萬元,這一塊的財政資金支持是持續穩定的。有了財政資金的投入,社會資本就會比較有信心,認爲國家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經過多年積澱以後,相應科研成果就更加具備轉化的條件。”

陝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曉寧表示,光是在今年,公司目前就已獲得各級立項財政資金超過1000萬元。相比研發成本,儘管財政資金的體量並不大,但財政資金的投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戰略方向,“財政資金的支持是這幾年公司得以不斷增資擴股、增加資本金的一個重要因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記者在廣東、湖北、陝西等地調研中瞭解到,各地財政正在通過無償撥款、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尤其是設立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市場化方式爲科技創新“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