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磷型人格”黃子韜:跳出標籤敘事,學會與情緒共舞

「與情緒共舞,不只是觀看他人的“燃燒”,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出口與歸屬。」

“一個善良的炮仗”

“怪不得他唱咆哮開場”

“一個燃點比白磷還低的男人”

脫掉偶像包袱的黃子韜,在官宣與徐藝洋的戀情不久後,其中二搞笑的直播風格成爲網絡熱點。他在直播裡情緒起伏不定、容易激動,被網友調侃爲“白磷型人格”——一觸即燃。

(網友對“白磷型人格”的解讀)

所謂“白磷型人格”是網絡上的一種形象表達,用來形容那些情緒波動強烈、容易爆發的人。而與單純的情緒激動不同,黃子韜的“燃”更像是一種無厘頭但不傷及無辜的“嗨”,在抽象和搞笑之間,流淌着真性情的人格魅力。

(黃子韜在直播中讀粉絲來信)

在黃子韜這股“熱血抽象”風潮席捲網絡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傳統偶像形象的敘事——他不再以“情緒穩定”來塑造完美的偶像人設,而是通過這份情緒的波動,彰顯了更爲真實的表達欲和生命力。黃子韜的“燃”與“炸”——這種情緒表達的自由釋放,或許正是我們情感需求的投射與迴應。

1

情感火花秀:看見抽象中的真實生動

黃子韜的直播就像是一場情感的火花秀。他的情緒波動像白磷一樣易燃,隨時在線懟網友,成爲獨特的直播景觀。觀看黃子韜的直播沒有門檻限制,但有兩條溫馨提示,“調低音量”和“大笑傷身”。

(網友對黃子韜直播風格的評論)

網友嫌棄他嗓門大,他一邊情緒激動地回懟網友,還不忘“出教程”迴應:“如果有人覺得我聲音大,沒有關係,你們手機左邊有兩個按鈕,調一下聲音就小了”。

被網友質疑會不會家暴徐藝洋時,沒等徐藝洋解釋完,他拿回手機開啓單人rap模式:“誰家暴你們?call me!”這段燃點密集的rap還出現了“人傳人”現象,被網友玩起了模仿秀和即興編舞。

(網友對黃子韜“call me”文學的梗圖)

黃子韜的直播風格熱血抽象,更有一種“離譜”的幽默感。

當直播網絡不穩定時,他感嘆是自己磁場強大到能影響WiFi“說明我魅力四射,把WiFi都弄卡了。”這種沒有邏輯的“tao言tao語”讓網友樂此不疲,發彈幕說“離開黃子韜誰還逗我笑”。

更離譜的是,有網友在觀看他直播時大笑到哮喘復發被送到急診,黃子韜留言祝網友能夠早日康復,這條獵奇般的新聞無疑加深了大衆對他的好奇。

(網友因觀看直播笑到哮喘復發送去急診)

與愛豆偶像刻意管理情緒、塑造完美形象的做法不同,在黃子韜的直播間裡,他往往穿着隨意、懟臉入鏡,直播時不按套路出牌,以真實、搞笑和接地氣的形象和觀衆互動。這種毫無掩飾的直率與反差感,爲觀衆帶來了不少“活人感”和趣味性的同時,也拉近了大衆的心理距離。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曾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到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總是試圖通過特定的行爲、語言和互動來塑造和維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正如傳統偶像敘事下的“印象管理”,妝容精緻的偶像通過維持“前臺”的表演,在直播中與觀衆互動,以滿足粉絲期待並展現特定人設下的自我。

(韓劇《絕代網紅》片段)

然而,在公衆對流水線偶像出現審美疲勞的當下,黃子韜在直播中不修邊幅、直接率真的一面打破了完美偶像的神秘性,將“後臺”前置,讓人看到偶像明星與“普通人”的相似性,被網友評價爲“內娛大活人”。

在懸而未決的當下,人們身處不確定性的漩渦,既要應對生活中的瑣碎變數,又要承受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對輕鬆愉悅、確定性的情感需求,成爲人們在當下“上岸”的一根繩索。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率真和獨特,讓觀衆忍不住走進黃子韜的直播間——在這裡,他們得以窺見一種鮮活生動的個體表達,在看似抽象、玩梗的日常裡捕捉真實自然的生命狀態。

2

人格標籤下的“去蔽”與“遮蔽”

“白磷型人格”並非心理學上的正式分類,而是一種網絡流行的抽象表達。在社交媒體上,諸如“討好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高敏感人格”等這類標籤作爲快速傳播的文化符號,幫助我們建立對他人的表面理解,卻也遮蔽了個體的多樣性與情境性。

從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視角來看,人格標籤既有“去蔽”的一面——它幫助我們在繁雜的社交媒體環境中捕捉到某些行爲模式或情感特質。例如,MBTI風靡社交媒體時,人們將自己的特質投射到標籤中,藉此尋找認同感和歸屬感。對“i”人和“e”人兩大陣營的劃分一時成爲年輕羣體的社交常態。

(“i”人“e”人表情包)

而這種基於各類標籤的人羣識別與劃分,也同時隱藏了個體和社會現象的豐富性,造成了理解上的“遮蔽”,強化了認知偏差。甚至,這可能會導致“歸因偏誤”,或是用“自戀型人格”批判自信或強表達欲的個體,或在看到直率情緒表達時,將其簡單歸爲“白磷型人格”,忽視行爲背後的複雜情境。上述種種簡單的路徑歸類,本質上都泯滅了個體本有的個性與價值。

“遮蔽”與“去蔽”的行爲,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技術與文化符號建構起來的認知路徑,但其實質上更多的是人們的主觀選擇。當具象的人被簡化爲標籤的一部分,而非作爲一個整體存在,人們得以通過標籤對個體進行快速的定義,從而減輕社交成本。

(mbti人格的劃分)

在更快、更匆忙的今天,效率至上似乎成爲一條羣體默認並執行的生活法則。“白磷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高敏感人格”“討好型人格”……這些人羣歸納背後,線性敘事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逐漸消解了人們對於他者更深刻、更生動的面貌的好奇與探究欲。帶着一個個標籤,我們形塑爲今天的“自己”,將“認識”這門重要的功課逐漸取締。

3

與情緒共舞:尋找自己的精神解藥

當然,除了對人格標籤的反思,我們也看到了一種情感自由和情緒包容的可能。網友對黃子韜“白磷型人格”的玩梗,在娛樂的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自由和情緒張力”的渴望。

在黃子韜的直播語境裡,充斥着自嗨和看似“不合時宜”的話語常常成爲討論的焦點。但這些表現並未引起反感,反而因爲真實和坦率贏得喜愛。網友調侃他說話超速,“‘如果說話要限速,我百分百超速’那代表我的口才非常棒!”這份充斥着“無腦自信”的話語,在看似荒誕之外,實則是現代人所缺失的情感張力。

生活需要點燃,“又燃又炸”的直播風格作爲一種戲劇化的情感呈現,滿足了現代人對輕鬆娛樂和情感宣泄的雙重需求。

(黃子韜直播切片)

其強烈卻短暫的情緒波動,既輕鬆又無害,爲觀衆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情感出口。在觀看黃子韜的直播過程中,人們以娛樂的方式參與並“消費”其情感的“燃燒”,而不必承擔直接表達自身情緒的風險。

(網友梗圖:宣泄情緒的一種出口)

我們看到他情緒的起伏、衝動和喜怒哀樂,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像。那些曾被理性和社會框架抑制的情感,在他者身上得以投射。

在現代社會,“情緒穩定”是長大成熟的標誌,也同樣是學習、工作語境下的安全砝碼。複雜的社交規則與文化框架下,各種聲音都告誡人們要剋制與隱忍,壓抑真實的情感表達。而這種內外的雙重阻隔,真的讓那些客觀存在的情緒主動消失了嗎?或許,它們只是被隱匿在某個逼仄的角落裡,等待着有一天的“破土而出”。

(弗洛伊德對情緒的看法)

正如電影《頭腦特工隊》所揭示的,情緒並沒有優劣之分,它們是共存的——在悲傷中找尋喜悅,在憤怒中釋放壓抑的情緒。黃子韜的情感表達正是這種情緒共存的真實寫照,他的情感釋放,給觀衆帶來了情緒上的寬慰。

(《頭腦特工隊》角色表)

這也讓人們進一步意識到,心理平衡的真正意義,並非抑制情感,把自己變成一臺隨時準備“智能降噪”的機器,而是讓每一種情緒在內心找到屬於它的位置。

(《頭腦特工隊》導演寄語)

其實,“白磷型人格”不僅是一個標籤,更是一種情緒文化的隱喻:它提醒我們,情緒自由與真誠表達是心理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情緒共舞,不只是觀看他人的“燃燒”,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出口與歸屬。

(圖片均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郭沛沛.“嘲笑”即禮遇:偶像“出圈”的傳播研究——基於洛文塔爾社會心理學接受理論的分析視角[J].新聞界.

[2]馬志浩,葛進平,周翔.網絡直播用戶的持續使用行爲及主觀幸福感——基於期望確認模型及準社會關係的理論視角[J].新聞與傳播評論.

[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 (美)歐文·戈夫曼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李革新.在遮蔽與無蔽之間——海德格爾現象學的一種理解[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5]最人物:黃子韜:素質不詳,人格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