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地反傾銷下,中國洋酒市場劇變將至?

在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制裁草案通過後不久,10月8日,中國發布了對歐盟白蘭地的臨時反傾銷公告。根據公告,歐盟白蘭地進口商普遍需向中國海關交納銷售額30%以上的保證金,10月11日生效。

如果說保證金本身已經足夠沉重,那麼這次反傾銷的時機更是雪上加霜。去年以來,歐洲烈酒巨頭在中國這個重要市場的業績普遍下滑,原本就面臨艱難的去庫存週期。

因此,在反傾銷落地後,只有人頭馬迅速宣佈漲價,其它品牌至今還未敢跟進。而在日前的進博會上,各大品牌都集中向中國示好,試圖以更加中國化的形象和產品來維護市場地位。

除了白蘭地之外,威士忌也是進口烈酒在中國重要的增長點,而歐洲威士忌品牌的中國化步伐更加大膽。從去年開始,以保樂力加爲代表的洋酒巨頭就已經開創了在中國建廠的先河。

不過,如果未來價格持續上漲,那麼洋酒品牌在中國的努力還能否取得預期成效,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有專家向觀察者網表示,隨着洋烈酒在中國的普及,新興的國產品牌更可能憑藉價格優勢,成爲最大贏家。

如果預測成真,這無異於中國烈酒市場的一場劃時代劇變。

漲還是不漲?白蘭地的艱難抉擇

從去年開始,歐洲白蘭地的命運,奇妙地與中國電動汽車聯繫在了一起。

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對進口中國電動車啓動反補貼調查,同年11月,中國酒業協會就提交了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申請。不久後,馬爹利、軒尼詩、人頭馬三巨頭齊齊被商務部列入抽樣名單。

今年8月,商務部宣佈初步裁定結果,認定歐盟出口至中國的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並且實質損害了中國國內相關白蘭地產業,但是“暫不”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路透社當時認爲,這是中方給歐盟釋放的善意,意圖給緊張的貿易談判留下些許喘息空間。

但是隨着歐盟執意推進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制裁,白蘭地終究還是要付出代價。

商務部的公告中給出了各家企業應繳納的保證金比例——馬爹利公司爲30.6%,軒尼詩公司爲39%,埃·雷米馬丹公司(人頭馬)爲38.1%,其他配合調查的法國公司如法國卡慕爲34.8%,其他歐盟公司爲39%。

第一個對保證金做出反應的是人頭馬。10月底的業績交流會上,人頭馬君度稱,其目前已經進行了研究以確定反傾銷對實際銷售的影響,並指出該公司將“被迫”因此提高中國市場的干邑價格。

不過到目前爲止,其它白蘭地企業尚無跟隨動作。馬爹利工作人員在進博會上透露,公司並沒有用漲價來應對反傾銷的打算。

阻止這些企業漲價的,可能是目前中國白蘭地市場的艱難狀況。

事實上,人頭馬君度在談到反傾銷時還表示,“中國市場因現有的庫存量,以及需求的下降,使得集團在整個財年受到反傾銷的影響將是微不足道的”。

言外之意,庫存週期的壓力,可能比反傾銷更大。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烈酒進口量約爲7300萬升,同比下滑17.9%,進口額約爲14.6億美元,同比下滑20.8%。

其中,白蘭地進口量約爲2700萬升,同比下滑15.6%,進口額約爲9.5億美元,同比下滑23.2%,呈現量價齊跌之勢。

衰退不止來自中國,而是全球性的。反映在財務上,各家企業的全球業績都出現下滑。

人頭馬君度2024-2025財年上半年(2024年4月-9月)實現銷售收入5.34億歐元,同比上一財年的6.37億歐元下滑16.2%。其中干邑部門實現3.42億歐元的銷售收入,但與上一財年同期的4.16億歐元相比,同比下滑17.9%。中國市場低個位數的下滑幅度,在全球來看已經較好。

這或許是人頭馬敢於在中國漲價的原因。在全球去庫存週期下,人頭馬需要用中國市場來保住利潤。

酒類營銷專家蔡學飛向觀察者網表示,白蘭地在國內消費市場相對比較小衆,消費者飲酒習慣比較固定,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特別是高檔白蘭地的消費人羣對價格敏感度不高,漲價對銷量的影響是有限的。通過漲價來以價換量,優化產品,是有可能起到利潤提升作用的,但具體效果還有待觀察。

不過對於那些在中國承受更大壓力的企業,漲價的決定並不容易做出。

保樂力加集團2024財年(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財報顯示,其中國市場銷售額有機下滑10%,弱於全球總體狀況,核心干邑品牌馬爹利在中國市場出現下滑情況。

LVMH的最新季度報告則顯示,2024年7-9月其葡萄酒及烈酒業務收入均出現下降,烈酒下降幅度更大,其中軒尼詩儘管在美國市場的上一季度恢復增長,但市場依然謹慎,尤其是受到中國市場需求疲軟的拖累。

如果不能通過提價來消化反傾銷影響,這兩大巨頭的未來業績恐怕還會受到更大拖累。

進口烈酒加速中國化

對於包含了白蘭地、威士忌、利口酒等品類的洋烈酒來說,儘管中國已經是一個全球重要市場,但是它們在整個中國烈酒市場的佔比依然極低,白酒纔是佔據了90%以上市場的絕對統治者。

爲了進一步打進中國市場,國際烈酒巨頭們正在努力爲自己增加更多中國元素。

日前舉行的第七屆進博會上,人頭馬君度借中法建交70週年的契機,主打中法文化交融,通過推出融入龍鳳牡丹等中國元素的定製版產品、扶持中國調酒師等方式來向中國消費者示好。

人頭馬近年來也是最積極迎合中國電商渠道的國際酒企之一,再加上“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樣的本土化營銷,在中國白蘭地市場上取得了比競爭對手更好的表現。

而相比於白蘭地,威士忌則是中國化步伐更快的品類。

保樂力加在進博會上首次展出了中國本土酒廠打造的標誌性產品——疊川純麥芽威士忌,使用了中國本土麥芽和長白山單嶺橡木桶。

2023年底發佈的疊川品牌來自保樂力加峨眉山酒廠,這也是第一個由國際洋酒集團在中國投資建造的麥芽威士忌酒廠。

蔡學飛指出,由於烈酒本身是重稅行業,本地化原本就有利於降低成本,而國際威士忌品牌提前佈局中國威士忌產區,佔位威士忌消費人羣,也是爲市場爆發做產能儲備。在中國建廠,不僅有利於威士忌等洋酒的普及與推廣,培訓本地組織、渠道與消費者,更是國外洋酒品牌精耕中國的長期工程。

國產洋酒纔是大贏家?

儘管白蘭地和威士忌等烈酒作爲舶來品,在高端市場上天然被海外巨頭把持,但是中國本土品牌近年來也在不斷涌現。

據《2023中國威士忌行業發展報告》,中國境內(含中國臺灣地區)威士忌法人單位達到了42家,相較於2022年的24家,新增18家,增幅爲75%。

2023年,中國本土威士忌總產量達到了約5萬千升,而進口量僅爲3.26萬千升,單從產量來看已經顯著超過進口。

不過從價值量來看,2023年我國威士忌酒的市場規模約55億元,進口額41.26億元,大部分收入仍然被海外品牌瓜分。

白蘭地的情況比較類似。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書,2022年中國白蘭地消費量爲5.7萬噸,其中進口量爲2.8萬噸,內銷量爲2.9萬噸,國產白蘭地的產量同樣超過進口量。

而從競爭力來看,國產威士忌也在快速崛起。在國產威士忌的賽道上,既有郎酒、青島啤酒這樣的傳統酒企跨界玩家,也有大芹、白猿等新興品牌。相比於定位更加高端的白蘭地,威士忌在國內的營銷更加年輕化,也幫助國產品牌不斷破圈。

“目前中國的威士忌市場容量大約在50-80億左右,雖然與白酒相比基數比較小,但是每年的增速不低於15%,未來可期”,蔡學飛表示,“樂觀估計,隨着此輪酒類調整週期的深化,威士忌也將會在未來3-5年迎來高速發展期。”

那麼在國內威士忌市場的爆發階段,國產和進口品牌誰能佔據更大優勢?事實上,作爲全球銷量最大的烈酒品類,威士忌在海外的定價原本就不算高,性價比是影響消費者購買選擇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愛爾蘭威士忌在中國市場正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本次進博會上,一位愛爾蘭威士忌經銷商向觀察者網指出,除了口感上更容易入口之外,價格也是愛爾蘭威士忌最大的優勢之一。

蔡學飛也表示,中國威士忌本土化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價格優勢明顯,國產品牌未來發展值得看好。

在這種趨勢下,如果中國對白蘭地的反傾銷措施長期持續,對於歐盟企業來說可能還會面臨更大危機。

在一些從業人士看來,不排除上述措施會對國內烈酒市場帶來重大改變,儘管目前國內威士忌消費規模相對白蘭地還較小,但未來或許有望取代白蘭地的地位。烈酒商業總編輯楊徵建對媒體指出,在福建等地區,威士忌替代干邑的情況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