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留學生喀秋莎:龍門石窟好City啊
原標題: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丨白俄羅斯留學生喀秋莎:龍門石窟好City啊
唐代詩人白居易雲:“洛水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8月16日,“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風團走進龍門石窟,領略千年石刻藝術的魅力。
在熙熙攘攘的遊客中,一位外國女孩兒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她便是來自白俄羅斯的喀秋莎(Katsiaryna Pachtalyonava),目前在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她感嘆道:“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第一次看到在峭壁上有這麼多佛像,真的很令人震撼。”
喀秋莎(左一)一行在龍門石窟參觀
據瞭解,龍門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造像多達10萬餘尊。在賓陽中洞窟口北側,有一尊佛像吸引了喀秋莎的注意:“這個佛像身上有許多小孔,這是自然形成的嗎?還是工匠雕刻出來的?”
龍門石窟講解員馬丁解釋道:“迄今爲止,龍門石窟的造像已經歷過多次維修。在修補佛像時,工匠在佛像表面打出小孔,用榫卯結構固定,然後在表面覆蓋泥塑彩繪。”馬丁說,隨着時間的流逝,佛像表面的泥皮脫落,木樁枯朽,佛像便成了這番千瘡百孔的樣子。
喀秋莎仔細端詳着這座佛像,突然興奮地說:“站在側面看這尊佛,他彷彿在對我說:嗨!喀秋莎。”只見這尊佛像右手向前伸出五根手指,呈現出來的手勢像極了人們現在打招呼時揮手的手勢。
被稱爲“最萌剪刀手佛”的賓陽北洞阿彌陀佛、有“龍門大號招財貓”之稱的龍華寺唐代石獅……密密麻麻的造像憑藉姿態各異的造型,讓喀秋莎流連忘返。馬丁告訴她:“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斷續營造達400餘年。在這一歷程中,大規模的營造主要集中在北魏和唐朝。”
喀秋莎
“龍門石窟有這麼多的造像,怎麼區分他們屬於哪個朝代呢?”喀秋莎又提出另一個疑問。馬丁笑着回答道:“其實答案寫在佛像的‘臉上’。北魏時期以瘦爲美,所以這一時期的佛像多是‘瘦骨清像’。唐朝時以胖爲美,所以唐代佛像的面相大多豐滿圓潤。”
移步至奉先寺,看到盧舍那大佛,喀秋莎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盧舍那大佛一定是唐代的佛像,因爲這尊佛像面部豐滿、體態豐腴。”唐朝時,國力強盛,龍門石窟造像藝術受當時繁華、富貴等社會氛圍的影響,是唐代社會風貌的生動寫照。
喀秋莎在伊河前拍照留念
“龍門石窟不僅是藝術瑰寶,更是歷史的見證。”喀秋莎認爲,龍門石窟值得一觀。(趙漢青 楊佳欣)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