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敬重左右手查理.蒙格 揭露保證生活變悲慘的4個毒藥

波克夏副董事長蒙格。路透

查理.蒙格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在手,以一生爲時間軸,有爲有守的滾大《雪球》!

巴菲特最敬重的左右手查理.蒙格(一九二四~二○二三年)說好幾位他尊敬的能人都具備「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的思維。

第一位是普魯士數學家雅各比(一八○四~一八五一年),他經常重複說着:「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對一個數學家來說,「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第二位是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一八○九~一八八二年),蒙格讚揚他的逆向思維,稱他「總是致力於尋求證據來否定已有的理論,無論他對這種理論有多麼珍惜,無論這種理論是多麼得之不易」。

第三位是美國脫口秀名嘴強尼.卡森(一九二五~二○○五年)。蒙格曾在哈佛高中聽過二十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致詞,一般我們都不希望講者說個沒完,蒙格亦然。唯有一次蒙格企盼講者能多說些,那位魅力絕頂的講者就是強尼.卡森。那一天,卡森的主題是:〈保證悲慘人生的卡森藥方〉,卡森說無法跟畢業生闡述如何得到幸福,但很有把握說明「如何保證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簡言之,靠着:吸毒、嫉妒、恨就能常駐悲慘循環。他言之鑿鑿地說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結果每次都變得很悲慘」,極盡可能地挖苦自己,是絕頂智慧之人才開得起的玩笑。

演講高手,風格獨樹一幟

蒙格的演講,亦是一絕。他亦曾受邀在同一所高中對畢業生演講。他的講題:〈如何保證人生悲慘的四個藥方〉,正是向卡森致敬。

有句話說:「標題決定點開率,內容決定轉發率。」蒙格的「標題」,已讓聽衆引頸企盼。

聞「如何保證人生悲慘的四個藥方」好像觀賞四小段恐怖電影,講者一道一道揭曉謎底,聽衆縱使一時有「還好我沒中」的僥倖感,但觀影結束前,氣氛仍持續讓人屏息。如果被人不幸言中,將再度神經緊繃。講者藉「四個藥方」佈下的迷陣共掀了四次牌,觀衆一刻不得閒。

由於這個講題是蒙格刻意設計,結果早知是導向人生悲慘,所以請理解,這四個藥方,其實是四道毒方。

第一道毒方:反覆無常。若用投資來解釋,猶如投資時策略反覆,績效保證也會奇差無比。擬定策略,就要徹底執行,結果若不如預期,當重擬策略。最怕兩種策略不斷反覆,執行了三個月就想更替,根本無從檢討失靈的原因。

第二道毒方:儘可能從你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儘量別從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廣泛地汲取教訓。這道毒方,放在投資就是非得自己頻繁進出買賣個股多年後,才死心決定要開始買VTI或0050,或者就此杯弓蛇影,死抱定存。

第三道毒方:遭遇挫折,選擇消沉。這道毒方,打個比方,就像牛奶打翻後不拖地收拾,只管哭泣,一直哭泣,逼着身邊的人只能面對你的哭泣,彷彿沒有其他事情值得努力。

第四道毒方:忘了這個鄉下人故事:「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某鄉下人知道踏入賭場的富二代,一年內會輸光祖宗田,而從不涉足賭場。鄙視此等「鄉下人故事」的「聰明人」,很容易因賭、毒、色,在短時間內一切歸零。

蒙格的合夥人李錄稱他:「在他漫長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地研究收集關於各種各樣的人物、各行各業的企業,以及政府管治、學術研究等各領域中的人類失敗之著名案例,並把那些失敗的原因排列成正確決策的檢查清單,使他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幾乎從不犯重大錯誤。」

爲什麼蒙格的決策如此高明?因爲他總把一天中的大、小挑戰都當做是一場又一場的「反過來想」比賽。

勤於閱讀,出手從容隨意

蒙格長年熱愛閱讀,某次埋首書本後,深有所獲。

試想,如果有一本書,刺激你誕生許多想法,讓你深有共鳴,除了寫讀書心得外,你還會有什麼舉措?

依我見聞,不外乎多買幾本,比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董事長曾購買李筱峰教授的《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兩千本分送親友。

蒙格亦然,他寄贈這本書給他的孩子。此外,他還送了波克夏A股一股給作者。這可不是雞蛋水餃股,二○一一年,一股當時價值十二萬美元,十一年後,一股股價成長到五十萬美元。

希望作者還沒賣股,如果作者活到蒙格歲數,股價破百萬美元只是最保守估計。

這位讓蒙格折服的作者是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作品是:《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臺中萊源診所院長、神經外科醫師陳建華多年前就曾極力跟我推薦這本書,然而,它吸引蒙格的原因是:探討了許多人類思維上的缺陷。

蒙格熱衷探究這些缺陷,以及思考如何避免犯錯,是以屢屢展現驚人的投資碩果與人生智慧。

〈人類誤判心理學〉一窺蒙格智慧結晶中的結晶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包含〈人類誤判心理學〉這個章節,探討了人的二十五種傾向、這些傾向會出現什麼錯誤,以及如何避免犯錯。

譬如「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每個人都自以爲完全明白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在改變認知與行爲方面有多麼重要,但真相併非如此。

此話怎解,如果地方政府苦於某種外來生物蔓延擴散,以爲提出獎勵機制,鼓吹民衆幫忙捕捉蒐集,給予獎金,就能使此等外來生物迅速絕跡。

真相確實並非如此。

我特別推薦從政之人或任職主管者及早熟稔〈人類誤判心理學〉。

蒙格提醒,人們容易鑽營激勵機制,「在損人利己方面表現得極有創意」,所以制度設計應該「儘量避免獎勵容易作假的事情」。

曾有某縣市政府推行「抓綠鬣蜥換獎金,解決外來種入侵」,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就提醒,祭出獎金鼓勵民衆捕捉,反而鼓勵有心人大量飼養來冒領獎金。

陳教授的箴言,與蒙格智慧共振。陳教授的建言見報時,是二○一七年的十二月九日。

擔心有理。

無獨有偶,二○一九年,某縣府曾祭出高額獎金收購「荔枝椿象卵片」(荔枝椿象是荔枝和龍眼的主要害蟲,壽命約一年,每次產下十四顆卵,只要能移除一片卵片就能減少十四隻荔枝椿象孵化),果然問題重重,新聞標題引述了某則臉書上的討論,出現:「竟有人擬繁殖騙獎金」。就算不提此事,縣府也發現「部分農友爲了摘卵片換獎金而疏於執行其他防治管理」。

荔枝椿象還是得對付,各縣市農業局後來大多用無人機釋放荔枝椿象的天敵:平腹小蜂(雌小蜂會將卵產在荔枝椿象的卵內,被寄生的卵粒就會無法順利孵化),收效良好。

擔任過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的黃國榮也是一位具有蒙格智慧之人,他說:「避免民衆繁殖綠鬣蜥領獎金,縣府不用獎金做獎勵,而用農特產爲獎勵品,必須要身長二十公分以上的成蜥才能換一盒紅豆。」

紅豆正是易受綠鬣蜥危害的農作物,以此爲移除獎勵品,別有意義。

也許有人擔心,某縣市早先開出的條件是「吻肛長五十公分以上,每隻補助五百元,吻肛長五十公分以下的幼體,則補助一百五十元」,現在屏東縣府開出的條件僅有「二十公分以上一盒紅豆」,會不會因此無人願意捕捉?

答案是:不會。從二○一九年七月一日開始計算,兩個月統計下來已捕捉一千三百一十七隻,其中吻肛長超過二十公分(符合兌換紅豆標準)的成體有七百四十七隻。

熟稔〈人類誤判心理學〉,施政可望風行草偃。

「應該做的事」vs.「做了也不會受法律制裁的事」

文末,我想分享一段我最喜歡的「蒙格語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舉一例。

二○○二年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亦是澄社監督國會小組召集人的瞿海源博士曾提出一份〈立法委員兼職調查及立委評鑑報告〉。瞿博士發現不少立委兼任營利事業、媒體經營者、媒體主持人、私校董事、民間基金會及社會團體工作。這些相關訊息,當時並未揭露在立法院的網站上。

二○一三年,時任嘉義市立委的李俊俋曾想研擬《立法委員行爲法修正草案》,禁止立委兼任營利事業職務;領有專門職業證照的立委,在任期中也不得執業。

由於衝擊到不少人,譬如蘇姓醫師立委、羅姓會計師立委等人,他們因此紛紛表態反對。

當時李立委迴應:「要當立委就應暫停其他外務,如果選上立委還要當律師、醫生、會計師,無法專心問政,更有利益迴避的問題。」

圖爲《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書封。先覺出版社提供

那段蒙格語錄不就提醒我們:人其實總是有選擇的。

有些醫師選上立委,選擇不執業,全心全力問政,正是蒙格口中選擇了「應該做的事」。

有些醫師選上立委,繼續執業,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是蒙格口中「就算做了也不會受法律制裁的事」。

我們雖然無法要求別人,但總可以要求自己。

總是把自己的標準拉高些,他人就難以「欹空」(khia-khang,刁難),我們也能把大多數的心力,集中並努力在人生真正重要的目標上。

(本文出自《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先覺出版社,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