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子從派出所領出來的那一刻,終於明白爲啥要做“勢利”的父母

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家長一定要做個“勢利眼”。

教會孩子識別身邊的“毒朋友”,拒做“友誼腦”,讓孩子找到真正的友誼。

作者 | 夏天

前天晚上,我正在加班的時候突然接到派出所打來的電話,說是兒子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欺負一個低年級男孩,被男孩的父母當場撞見並報了警。

我不可置信地掛掉電話,火速趕往派出所。

一路上,我不停地在想:

兒子一向老實友善,怎麼可能會去欺負別人,更何況還是一個從不認識的低年級學弟。

我腦補了很多種情況,這可能是一場誤會,可能是一次意外引發的小衝突,可能是低年級學弟做了什麼讓兒子生氣的事,可能兒子只是參與,並沒有動手……

然而,我萬萬沒有想到:

兒子竟然是這起事件中唯一一個動手的人。

而另外兩個同學只是用言語威脅了低年級男孩。

我轉臉看看兒子因爲害怕而不斷抖動的肩膀,向兒子再次確認了他是否動手的事實後,拉着兒子誠懇地向那個低年級男孩和他的父母鞠躬道歉。

最終,在派出所民警的調解下,低年級男孩的父母接受了我們的道歉。

帶孩子回家的路上,我終於忍不住問出了我心中的疑問:

“兒子,媽媽不相信你會是一個隨便欺負同學的人,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怎麼會動手打那個低年級男孩?”

哪知我的話音剛落,兒子放聲大哭:

“對……對不起,媽媽,我其實並不想打那個男孩,我根本就不認識他,是放學的時候,陳立陽和江小強非說我是個膽小鬼,僞娘,我說我不是,他們就問我敢不敢玩大冒險,並指着那個男孩說:

‘你敢不敢拿書去打那個男孩幾下,如果你不敢玩,那你就是膽小鬼,僞娘。’

我不想被別人說是膽小鬼,纔去打了那個男孩。”

聽完兒子的敘述,我心裡又氣又悔:

氣的是兒子爲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就去做了一件錯的事,悔的是我沒有提早教會兒子篩選身邊的朋友。

老話說,針不紮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痛。

經此一事,我終於深刻地領悟到爲什麼李玫瑾教授勸大家在孩子交朋友這件事上,做個“勢利”的父母。

回家後,我決定鄭重地跟兒子聊一聊“交朋友”這件事。

爲此,我特意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結果讓我自己都大吃一驚:

有資料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爲交友不慎。

曾經轟動全國的留美學生施虐同胞案中有一個叫做章鑫磊的中國留學生。

他因爲認識了同爲中國留學生的翟雲瑤,就加入了以“翟雲瑤”爲首的小團隊,並對翟雲瑤言聽計從。

翟雲瑤用各種殘忍的手段霸凌同學,他雖然不忍直視也不敢參與,但卻從來沒有想過遠離翟雲瑤。

直到翟雲瑤又一次霸凌同學,讓他回車上拿剪刀。

他不敢拒絕,上車拿了剪刀遞給了翟雲瑤。

就是這個遞剪刀的動作給他帶來了6年的牢獄之災,讓他原本富足的家庭爲了幫他付賠償金而傾家蕩產。

孩子交友不慎,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不僅毀了孩子的一生,也連累了父母,辜負了父母辛苦半生的努力。

記得少年警官齊豔豔也曾在《我是解說家》裡分享過一起校園霸凌事件。

最讓齊豔豔不可思議的是:

在參與霸凌的10幾個孩子中,有6個孩子壓根兒就不認識受害者,也不知道爲什麼要打受害者,只是出於朋友義氣就對一個陌生人拳打腳踢。

更可怕的是:

現實生活中,分不清“真正的友誼”和“江湖義氣”的孩子比比皆是:

有些孩子會被朋友誘導向父母撒謊要錢;

有些孩子會被朋友的壞習慣影響,學會逃學、偷懶、耍小聰明;

有些孩子會被朋友用“友情”要挾、控制:

“你不幫我寫作業,我就不跟你玩。”

“你不打他,就不是我的朋友。”

正如《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所說的那樣: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繞不開“交朋友”這個課題。

只是孩子的心智還未成熟,三觀還未完全建立,缺乏篩選朋友的認知和能力,一不小心就會碰見一段有毒的友誼,誤入歧途。

所以,在“交朋友”這件事上,我們必須做個“勢利”的父母,幫助孩子脫離劣質的朋友圈,打造一個優質的朋友圈。

曾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與智者爲伍,與高人同行,與賢者共室,借人之智,成就自己。”

我們想要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就一定要從小告訴孩子“三遠三近”。

一.遠離品行差、有壞習慣的朋友,親近品行好、習慣好的朋友

一位寶媽曾私下裡跟我聊過她兒子的事。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她發現一向回家就寫作業的兒子學會了拖作業、玩遊戲,刷短視頻,有時甚至還會騙她說,“老師沒有留作業”或者“作業在學校寫完了。”

她生氣地揍了兒子一頓,兒子反而理直氣壯地說:

“我同桌就這樣呀,爲什麼我不能這樣?”

還有一次,她發現兒子的同桌竟然在教兒子如何撒謊跟自己要錢:

“你就說老師讓我們每人交30元班費。”

第二天,她氣憤地找到兒子的同桌,警告他不要帶壞自己的兒子,又找到老師,請求老師給兒子調換座位,換一個品行和學習習慣都很好的同桌。

回家後,她又煞費苦心地給兒子講了很多很多關於如何選擇朋友,應該向什麼樣的朋友學習,以及交友不慎可能帶來什麼樣嚴重後果的故事,終於讓兒子意識到:

一個人跟着蒼蠅走,只能到達骯髒的溝渠;與雄鷹同飛,才能翱翔長空。

這之後,兒子漸漸地和之前的同桌分道揚鑣,和新的同桌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並常常和新同桌一起比着學習,比着自律。

所以,你看,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只有鼓勵孩子跟品行好、習慣好的人交朋友,孩子纔不會沾染惡習,才能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二.遠離消極、懶惰、愛抱怨的朋友,親近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朋友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兄弟,哥哥是個悲觀主義者,遇事喜歡抱怨,弟弟是個樂觀主義者,遇事總能看到好的一面。

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中和一下,就在生日時爲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

給哥哥準備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給弟弟準備了一盒臭烘烘的馬糞。

結果,哥哥看到自己的禮物居然大哭起來:

“我不會騎自行車,而且外面還下着這麼大的雪。”

弟弟拆開自己的禮物,看到臭烘烘的馬糞,居然激動地歡呼起來:

“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裡了?”

所以,你看:

對於一個樂觀、積極、正能量的孩子來說,即使外面下着雨,他的內心也是陽光明媚的。

對於一個消極、懶惰,愛抱怨的孩子來說,即使外面處處陽光明媚,他的心裡也是烏雲密佈。

最重要的是,科學家也說過:

我們的孩子和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孩子交朋友,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一定是快樂的,積極的,充滿力量的。

和消極、懶惰、充滿負能量的孩子交朋友,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會是黑色的、無趣的、讓人喪失鬥志的。

正如網上所說的那樣:

喪和衰會傳染,懶和壞會侵蝕。

樂和笑會感染,勤和愛會滋養。

我們的孩子選擇和誰一起,誰的特質就會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

三.遠離拉你後腿的朋友,親近與你同頻共振的朋友

富蘭克林18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叫拉爾夫的朋友。

拉爾夫一直找不到工作,靠富蘭克林救濟。

有的時候,拉爾夫甚至冒用富蘭克林的姓氏去當鄉村教師,還厚臉皮地把自己的女朋友交給富蘭克林照顧。

最可惡的是拉爾夫還讓自己的女朋友跟富蘭克林借錢,導致富蘭克林總是湊不夠回費城的路費。

忍無可忍之後,富蘭克林終於決定遠離拉爾夫。

遠離拉爾夫後,富蘭克林感覺自己就像甩掉了身上的一個大包袱,他開始攢下更多的錢,開始創業,事業也開始蒸蒸日上。

所以,我們一定要趁早告訴孩子:

遠離那些不斷消耗你,一味向你索取,影響你進步的朋友,他們不是你人生中的益友,而是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只有早點遠離,果斷捨棄,你才能向前進步。

記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曾有一個特別牛的學霸班。

這個班的學生從大一確定考研目標起,就劃分小組進行學習互助。

每組都由一個成績拔尖的學生擔任小組組長監督大家,並和大家一起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共同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最終,這個班22人全部考上研究生。

人以羣分,物以類聚。

只有讓孩子跟自己志同道合,同頻共振的人交朋友,纔會逼出孩子的精彩,讓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朋友是孩子世界的一半。

我們不可能爲了避免孩子交友不慎,就因噎廢食,拒絕讓孩子交朋友。

我們能做的就是:

及時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在孩子遇到“毒朋友”時,及時地提醒孩子防備並遠離。

記得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道:

“如果你擔心孩子交到了亂七八糟的朋友,很簡單,吃頓飯就能解決。

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來個家庭聚會,把孩子最好的朋友都叫到家裡來,不要叫到飯店去。

因爲,叫到家裡來,你可以借做飯之機跟孩子們聊天,就可以把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都瞭解清楚。”

如果我們在瞭解之後,發現孩子有不好的朋友,千萬不要當場指責孩子的朋友,讓孩子難堪,也不要在孩子朋友走了以後斥責孩子或者勒令孩子停止這段關係。

因爲,每個孩子都擁有主動擇友的權利。

如果我們強硬地命令孩子結束這段關係,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事情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最好的辦法就是:

先尊重孩子擇友的權利,不隨意評價孩子的朋友,平和地跟孩子討論:

“你爲什麼會和這個孩子成爲朋友。”

我們只有先贏得和孩子對話的機會,才能瞭解孩子交友的心理需求。

其次,我們可以多讓孩子說一些關於這段“友情”的細節和感受。

如果孩子的感覺不太好,或者我們覺得有哪些不好的傾向,我們可以順勢告訴孩子一些交朋友的原則、底線和對錯意識,比如:

只要我們的孩子擁有了明確的交友原則和底線,牢固的是非對錯意識,我們就不擔心孩子會受到“毒友誼”的影響了。

網上有句話我非常認同:

永遠不要停止爲孩子的友誼提供幫助。

孩子的友誼之路並不平坦。

作爲父母,我們一定要勢利一些,教會孩子篩選朋友,遠離“毒朋友”,引導孩子建立一個優質的朋友圈,如此,孩子才能在良好的友誼中獲得滋養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