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被全網下架,但網約車依舊是滴滴的天下

北京時間6月30日,滴滴以「閃擊」的架勢「突襲紐交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在紐交所的上市。但同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5天內,滴滴出行App就因爲「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有關部門依照規定勒令下架。消息一出,滴滴就迅速陷入兩面不討好的局面:

國內用戶認爲滴滴出行憑藉自己行業壟斷地位,非法收集用戶數據與地理數據並加以出售,美股投資者則認爲滴滴在上市時沒有如實披露相關風險。在這套組合拳下,滴滴出行不僅在國內遭到全面下架並限制新用戶註冊,即使在美股市場,股價也從發行價14美元迅速跌至11.21美元。

擁有業界龍頭地位的滴滴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國內互聯網出行市場的其他競爭者自然不會放下這樣的彎道超車機會。在滴滴出行被勒令下架後,不少國內出行品牌都希望抓住機會,一舉拿下國內網約車的第二把交椅。比如前段時間就網傳某約車品牌的某部門爲了抓住40天的市場窗口期,將進入007全月無休的戰鬥模式

雖然該品牌誓要拿下中國網約車第二地位的決心大家有目共睹,但所謂「007」的宣言在我看來絕不可取,同時根據部分用戶的評論,該品牌的網約車服務距離國內第二的位置也相差甚遠。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滴滴暫別市場的這段時間會是其他品牌夯實已有市場、開拓新興市場的最好時機。那麼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國內網約車市場,又有誰能實現、甚至超越滴滴的高度呢

國內網約車市場現況

拋開「007精神」不談,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網約車市場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況,是「羣雄割據」還是某個品牌實現「28分配」?

根據「2020年10月中國網約車行業主要品牌活躍用戶規模」統計,截止至2020年10月,滴滴出行以7775.5萬人的活躍用戶數,毫無懸念佔據着國內網約車行業龍頭地位。如果按照我國網民手機網民數量來比照,有超過7% 的網民是滴滴出行的活躍用戶。

至於排行第二的花小豬打車,其實說到底還是滴滴的另一個網約車品牌。作爲滴滴推出的獨立網約車品牌,花小豬以年輕市場爲主,同時整體價格也更爲便宜。但不同於主品牌滴滴出行,花小豬打車的城市覆蓋沒有滴滴出行那麼多,在多個城市先後被約談、叫停。

至於排行榜第三的嘀嗒出行,活躍用戶僅676萬人,第四位的首汽約車與第五位 T3出行活躍用戶規模更是隻有261萬人與208萬人。不難看出,滴滴出行在網約車市場已經獲得了統治地位。

市場統治地位也讓滴滴出行成爲了用戶出行的首選網約車平臺,調查數據指出幾乎96% 的用戶會以滴滴出行爲網約車首選品牌,而其餘平臺的「首選率」僅爲1%。統治地位的用戶量讓滴滴一度成爲了網約車的代名詞,極高的首選率也讓其他網約車平臺難以與滴滴這樣的業界龍頭有共同競爭的機會,超越滴滴更是無從談起。

國內競爭對手盤點

爲什麼說超越滴滴出行猶如天方夜譚,即使是抱着「007」的決心也只能做到業界第二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分析

網約車品牌想超越滴滴,在我看來有四個具體指標要實現:活躍用戶數、活躍司機數、營收與利潤,我們先來看活躍用戶的問題。想提升活躍用戶數,唯一的方式就是獲得用戶認可。根據網約車行業過去的發展,用戶對網約車的價格與便利程度將直接影響用戶對品牌的認可程度,同時這也是直接影響網約車乘坐體驗的兩大關鍵。

價格方面無需多講,大家只要回憶一下滴滴與快的、Uber 等品牌打過的補貼戰,相信都能體會到價格對網約車用戶滿意度的重要性。但在壓低價格的同時,打車的便利程度也是網約車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乘客使用網約車,說到底還是爲了解決出行問題,平臺上司機的數量從來都是網約車平臺硬實力的最好體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A 平臺簽約司機多,打車只用等待20秒就能分配到司機,B 平臺司機少,打車需要等待2-3分鐘纔可能找到司機。如果你是有出行需求的消費者,你會選擇哪個網約車平臺?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約車司機的招募與運營也同樣是門學問。作爲網約車司機,客單價與派單量是他們選擇平臺的主要參考因素。而在沒有外部補貼的情況下,客單價又會直接影響乘客選擇網約平臺的積極性。如何平衡乘客端與司機端的客單價,從而刺激乘客、司機兩個對立羣體的增長,這也是網約車平臺需要考慮的重點。

那麼國內其他網約車平臺在用車體驗上與滴滴出行相比,又有多少差距呢?在滴滴被全網下架並暫停註冊後,滴滴是否就真的會讓出業界第一的位置呢?很遺憾,即使在滴滴出行被全網下架後,其他品牌也很難擁有與滴滴出行相匹敵的運營實力。

根據2020年10月交通運輸部關於網約車平臺的運營數據統計,滴滴出行在單月內就拿下了56200萬筆訂單,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其餘2-8位網約車平臺的訂單總和。考慮到滴滴當前只是停止了新用戶註冊與應用下載,原有用戶依舊可以正常使用。在絕對的用戶習慣面前,其他網約車平臺依舊難以撼動滴滴出行的地位。

但在滴滴出行停止註冊與應用下載的這段時間裡,又有哪些平臺可以抓住滴滴出行的空窗期,爭奪這短暫的新用戶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首先是從乘客的角度,作爲乘客,我們和任何網約車平臺都沒有牢不可摧的捆綁關係。即使新用戶在這段時間內不能註冊滴滴出行的服務,只要日後重新開放滴滴的正常業務,海量的註冊司機會在短時間內撬動其他平臺的臨時用戶,用更便捷的打車服務「奪回」自己損失的用戶。

但在司機端,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現在主流的網約車平臺大致可以根據運營模式劃分爲「B2C」「C2C」兩大類。「C2C」模式的網約車司機以司機報名、平臺審覈爲主,司機需自負盈虧,滴滴出行、美團打車與曾經的 Uber 就是這個模式的代表。在 C2C 模式下,司機如果想在滴滴重新開放註冊後改用滴滴平臺,在具體執行上沒有太大的難度,最多也就是網約車司機資格證與平臺租車違約金會略顯煩瑣而已。

但對於 B2C 模式下的網約車司機來說,「跳槽」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對神州專車、首汽約車這樣的平臺而言,司機由企業僱傭,司機每個月領取「月薪」。對於 B2C 架構的司機來說,「跳槽」意味着司機普遍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解決簽約平臺的更換,變相提高了司機「跳槽」的難度。

考慮到整體派單量與收益水平,即使其他網約車平臺在滴滴暫停註冊的這段時間裡推出了更多面向網約車司機的優惠措施,可以預見的是大多數自帶車輛準備入行的司機依舊會把滴滴當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網約車平臺。換句話說,網約車平臺如果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司機隊伍,僅憑優惠措施還遠遠不夠。如果平臺想有效地擴充自己的司機隊伍,必須用長期有效的合約「套住」網約車司機,比如以長期的網約車租賃合約將司機與自己平臺綁定,讓司機在合同期內不會跳槽至別的平臺。

換句話說,哪個平臺能爲司機提供完整的金融、車輛與派單服務,就更有可能抓住滴滴的空檔期,成爲滴滴之後的第二個出行巨頭。

平臺消失後司機的出處

雖然說滴滴此次緊急下架只是網約車平臺的一次插曲,滴滴在整頓之後也依然會重回市場第一的位置。但滴滴此次面臨的危機也同樣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 如果某個網約車平臺就此消失,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如果某網約車平臺就此消失,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司機的去留問題。假如滴滴出行就此停止服務,這意味着數以萬計的網約車司機將面臨下崗的風險。沒錯,司機固然可以加入其他網約車平臺,但平臺的更換意味着司機需要從頭建立自己在新平臺的評價體系,考慮到網約車平臺此時會有更高的議價權,這些每個月還有車貸要還的全職網約車司機在面臨失業的危機下,即使平臺派的單再差也沒有拒絕的機會。

而且在網約車正規化的2021年,網約車的總數也將受到有關部門的監管與調控。從維持行業的角度來看,這些下崗的網約車司機顯然不會被某一家平臺全部吸收。洗牌後的網約車市場,也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競爭。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如果各大品牌打車的速度都差不多的話,那補貼更多、價格更實惠的網約車平臺將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