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亮民政答卷:用心用情用力繪就民生畫卷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合肥2月24日電 (呂歡歡)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9年第二十次全省民政會議以來,安徽省民政系統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努力把民政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推動民政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2月24日上午,“安徽民政這五年”新聞發佈會舉行,亮出民生答卷。

兜底保障網絡織密扎牢

五年來,安徽410萬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4類羣體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治任務有力完成,106.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農村低保,佔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比例爲22%;進入過渡期,306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範圍,淮北市兩項政策“銜接並軌”試點做法被中央改革辦推介。

社會救助質效不斷提升,聚焦“救急難”,5年累計實施臨時救助近55萬人次,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12.7萬人次,六安市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做法被民政部在全國推廣;聚焦“優服務”,打造22家集“養治教康安”功能於一體的區域型兒童福利機構,馬鞍山市社會救助“一門受理、集中辦理”改革在全省推廣,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實現“跨省通辦”。

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激發

五年來,安徽持續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助力社會治理,創新建立商協會發展“1+8”政策體系和社區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全省行業商協會從1941家增至3773家,覆蓋國民經濟各個門類、各個層次的行業協會商會體系基本形成;社區社會組織超12.3萬家,開展“共創平安”“共建共治共享”“文化鑄魂”等系列主題活動,累計培訓社區社會組織工作人員超20.4萬人次。

完善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政策措施,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支撐;積極培育慈善主體,慈善組織從285家增至442家,5年來累計募集款物104億元;組織開展“安徽慈善獎”評選和發佈,連續三年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鼓勵慈善組織積極助力脫貧攻堅、救急救難等領域,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同時,安徽大力推進福彩體制機制改革,累計銷售福利彩票353億元,籌集公益金109億元。

爲民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五年來,安徽積極迴應社會“養老焦慮”,率先在全國開展養老服務立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接續實施3個養老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創新形成居家社區機構、醫養康、城鄉、長三角4個“一體化”發展路徑,推動養老服務供給總量和質量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超過70%,保障能力總體充裕。

優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內地居民婚姻登記實現“跨省通辦”“省內通辦”,涉外婚姻登記權限下放至16個地級市,國家和省級婚俗改革試驗區取得積極成效。

創新出臺土地保障、林地備案兩個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動公益性公墓實現市、縣、鄉全覆蓋,逝者身後“一件事”辦理工作有序推進;堅持黨對行政區劃工作的全面領導,啓動實施“鄉村著名行動”,地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安徽省民政廳廳長餘向東表示,安徽民政部門將不斷強化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持續完善“四個體系”,堅定抓好“兩個着力”,積極主動爲人民羣衆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推動民政工作邁上新臺階,爲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