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助海洋覆育 海大團隊獲數發部肯定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團隊與海科館合作,發展水下AI技術進行海洋生態調查,協助珊瑚與海洋生物的覆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團隊與海科館合作,發展水下AI技術進行海洋生態調查,協助珊瑚與海洋生物的覆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報導)

海大臺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獲AIGO全國性解題賽優等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師生團隊與臺灣智能資訊有限公司合作組成臺灣智能海洋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進行海洋生態調查,協助海洋科技博物館建立珊瑚礁覆育指標物種的魚類資料庫,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劃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從全國229案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等獎及新臺幣30萬元的獎金。

海大的臺灣智能海洋No.1團隊,包括電機工程學系李東霖助理教授與資訊工程學系蔡宇軒助理教授,帶領電機系及資工系的學生團隊,長期研究海洋人工智慧技術,透過本次海科館提供的課題,針對東北角的潮境公園及附近珊瑚覆育的狀況,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驗證資料。

過去魚羣數量及族羣的生態調查僅能透過潛水員實際下水計算,耗時又耗力。目前水下AI的這套系統可以偵測及辨識近岸的魚種,全天候即時的自動化分析主要魚種並且紀錄數量,讓生態研究員瞭解附近的海洋生態變化,團隊也耗費了許多心力建立出東北角十多萬筆的物種資料庫,未來也可以提供臺灣或國際學者做進一步研究。

蔡宇軒表示,現在AI應用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還有許多研究可以做,海洋大學也特別容易取得這些題材,未來學生也會有較多這方面的出路。

李東霖老師也說,目前在人工智慧導入海洋領域發展還很慢,透過這次研究希望能夠讓政府與民衆看見臺灣的海洋覆育的相關技術發展前景,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在海洋保育的領域,也期望帶動更多資通訊人才投入智慧海洋的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