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動人心 涓滴成江海(暖聞熱評)

李鐵林

【人物】賈鬆良、葉德培夫婦

【故事】“我和我夫人都已八十五六歲,在世時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積蓄,想在我們去世前後,支持驛亭鎮的公益事業,捐贈經費不少於400萬元……”這是清華大學退休教授賈鬆良和夫人葉德培寫給家鄉的信。早在參加工作之初,夫婦倆就開始爲家鄉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驛亭鎮建設盡心出力。60年來,他們生活簡樸,堅持公益捐贈,以點滴善舉匯聚人間大愛。

【點評】

兩位老人的故事,是一個知恩圖報、善意流動的故事。賈鬆良幼時家境貧寒,依靠親戚、鄉親們的幫助和國家、社會的救濟金、助學金,完成了學業,並留校投身祖國的科研事業,參與過多項大國重器的相關科研工作。親身感受過的善意是一顆種子,會伴隨着個人的成長生根發芽,灑下另一片綠蔭。賈鬆良與夫人葉德培相識後,兩人相互支持,始終不忘故土、感恩社會,攜手書寫了一段段充滿真情暖意的動人詩篇。

令人動容的,是六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畢業後剛工作時,兩人經濟上並不寬裕,卻先後捐資200元,支援上虞建立集體林場;上世紀90年代,捐贈上虞橫塘鄉小學近萬元,用於安裝日光燈、修教室、打井和建設供水系統等;2003年,捐贈1萬元用於修建鄉村公路;2018年至2019年,捐資修建驛亭鎮中心小學體育館,設立驛亭鎮中小學獎助學金等共計100餘萬元……無論捐助多少,善意始終如一。在驛亭鎮,因爲兩人的善舉,孩子們的成長環境、老年人的養老條件均有改善。善行善舉,凝聚成造福桑梓的強大力量。

令人動容的,亦是克勤克儉、無私奉獻的美德。“怎麼簡單就怎麼過”,是夫婦倆共同的心態。老房子一住就是40餘年,家中不少物件都已“上了歲數”,衣服沒破就一直穿……兩人所捐善款,正是這樣從日常花銷裡一點一點節省出來的。淡泊物質追求,不求生活享受,卻以能夠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解決困難爲樂,夫婦倆的行爲,生動詮釋了先人後己、扶危濟困的崇高境界。

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據統計,2023年度慈善捐贈總額突破2000億元。從多方籌款支援抗震救災、投身慈善事業15年的退休教師沈翠英,到連續10年爲浙江海鹽縣慈善總會每年匿名捐款100萬元的愛心人士,再到四川成都市以“牛肉麪不要牛肉”爲愛心暗號、讓困難人羣免費用餐的小吃店,爲善者能力有大有小,善意並無差別,愛心涓滴成海。一個個平凡而動人的慈善義舉,激勵着更多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爲他人點燈撐傘,在助人的同時收穫內心的豐盈。正能量因而得到傳遞,社會因而更加和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社會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補充,在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引導更多人瞭解慈善、關心慈善、支持慈善、自覺投身慈善,“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氛圍定會更加濃厚,我們的社會必將更加溫暖美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