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避風港”上市降速 投行遭遇“倒春寒”?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一度被稱爲A股IPO“避風港”的北交所,上市也開始降速。

“由於滬深交易所上市節奏自去年‘827新政’以來已經明顯收緊,短期來看,北交所項目可能對IPO嚴查更爲敏感。”某頭部券商投行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此前,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首秀”中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和交易所將成倍地大幅地提高現場檢查和現場督導覆蓋面,對發現的違法違規線索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此消息一出,一些投行保代開始擔心,IPO審覈或將更爲嚴格,被迫終止上市進程的企業可能進一步增加。

IPO現場檢查、現場督導增加情況尚未可知,不過,北交所年內被“勸退”的項目顯著增加,成功上市的企業確實大爲減少。

根據Wind,截至3月13日,開年以來,北交所撤否企業已達19家,較去年同期多9家;而新上市企業僅6家,較去年同期減少8家。

近20家企業撤材料

翻看北交所開年以來的IPO動態,撤材料者明顯增加。根據Wind,截至3月13日,年內已有19家企業結束IPO進程,其中18家爲主動撤材料;而去年同期,北交所撤否項目較今年少9個,僅爲10家。這意味着,開年以來北交所撤否數量同比近乎翻倍。

爲何撤材料項目數量明顯增加?在受訪保代看來,既意外又正常。

意外之處在於,北交所並非去年“827新政”伊始時一些市場人士猜測的“北交所IPO大門洞開”,而是嚴卡上市標準,無論是專精特新屬性還是財務指標要求均未放低。

正常之處在於,在監管反覆強調IPO全流程嚴監管、以投資者利益爲本、投融資動態平衡的當下,嚴格控制新上市企業質地、調整上市節奏成爲必然;外加滬深交易所IPO節奏階段性收緊後、不少企業轉道北交所,使得北交所排隊企業數量與整體質地進一步提升,一些相對不達標的企業被“勸退”理所當然。

“對於一些IPO希望渺茫的企業,與其等待沒有結果的排隊,提早撤回材料反而可以降低成本。”有保代表示。

3月6日,吳清主席在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更是再度強調嚴把入口。其表示,“企業IPO上市絕不能以‘圈錢’爲目的,更不允許造假、欺詐上市。因此,審覈註冊各個環節都要依法依規,嚴之又嚴,督促發行人真實準確完整披露信息,全力把造假者擋在資本市場門外。”

吳清同時強調,目前,證監會對在審企業進行現場檢查,交易所也進行現場督導,但是現場檢查和現場督導的覆蓋面還非常有限,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蓋面,對發現的違法違規線索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堅持申報就要擔責,以此倒逼發行人進一步提高申報質量,也倒逼中介機構提高執業和服務水平,做到勤勉盡責。

對此,業界學界的受訪人士普遍認爲:一方面,未來IPO上市標準、尤其是質控要求將更爲嚴格,以進一步減少“一查就撤”“帶病闖關”現象,及時阻斷質地相對不高企業的上市之路,撤材料企業大概率仍會增加;

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美化”“闖關”的中介機構將受到嚴格處罰 ,“過度包裝”亂象有望減少,投行等中介機構執業質量有望提高。

上市標準強調專精特新屬性

截至3月13日,北交所年內新上市企業共6家,撤否企業則爲19家。這些企業有何特點?

先來看成功上市的“好孩子”。從所屬行業來看, 根據Wind,6家企業中的4家屬於製造業,分別爲專用設備製造業的鐵拓機械、醫藥製造業的海昇藥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的許昌智能和汽車製造業的捷衆科技。

另外兩家上市幸運兒爲專注於農業的康農種業,以及屬於軟件以及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雲星宇。

從營業收入來看,在6家新上市企業中,康農種業和雲星宇一個增速最快、一個規模最大。前者2022年同比增速高達39.5%;後者2022年實現營收23.97億元,其他上市企業營收則在5億元以內。

不過,從財務指標與行業屬性來看,北交所開年來的6家上市幸運兒與19家IPO進程終止者並無明顯差異。

首先,撤否企業中同樣不乏製造業,且大多數看似與專精特新關聯度不低。比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即有4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家,二者相加佔據撤否企業的近四成。

其次,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淨利潤4000萬以上的企業衝刺北交所希望較大。

按此標準來看,撤否企業中滿足這一要求的有15家。而有7家淨利潤在7000萬元以上;更有3家淨利潤破億元,分別是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1億元、深圳市思迅軟件股份有限公司1.09億元、上海瑞一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8億元。而6家新上市企業中,尚有一家淨利潤不足4000萬元, 超過6000萬元的也只有3家。

“財務指標是北交所IPO關鍵但不是死標準,企業質地、發展潛力、板塊屬性匹配度更爲關鍵。”受訪保代表示。“是否符合專精特新屬性,不能僅從其所屬行業判斷,而要看其主營業務是否真的符合專精特新要求。過去,在A股板塊屬性要求不高時,曾有一些企業主營業務與板塊定位關聯度不高,但通過包裝實現板塊屬性擦邊達標而上市。如今,這一套路在北交所並不現實,除非該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質地等非常出色。”

值得注意的是,滬深交易所上市節奏階段性收緊後,包括頭部券商在內的不少券商投行將更多精力投入北交所,通過多做北交所項目彌補下滑的創收。但從實際來看,北交所當前的“彌補”作用或較爲有限。

根據保代介紹,投行IPO收入中超募部分佔比不小,但年內北交所上市的6家企業無一募足,這也意味着爲其提供保薦的投行均無法獲得超募收入,只能拿到承銷及保薦費用。根據Wind,6家年內上市企業的承銷及保薦費用最高者僅爲3185萬元,保薦機構爲長江證券;其中4家承銷及保薦費用不足1600萬元。

“過去,收入兩三千萬元的小項目我們是不會做的,掙得太少。不過如今我們也會爭取。”某頭部券商保代表示,“此一時彼一時,當前的理性選擇是:一方面,多做小項目,不要嫌棄單個項目創收少,當下能做什麼就先做些什麼;另一方面,加大優質項目儲備,爭取將來IPO提速後能夠推動更多項目上市,實現未來收入的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