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之錯,蔡崇信難糾

蔡崇信幾日前的發聲,可以被看作是阿里對過去一年變革的某種坦承、解釋與總結。

4月3日下午,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髮布了其首席投資官Nicolai Tangen與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的專訪視頻。

訪談中,蔡崇信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在阿里巴巴的工作體驗。對過去幾年阿里巴巴,蔡崇信承認"過去我們可能沒有關注用戶體驗"。他進一步言:我們忘了真正的客戶是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有點自食其果。

蔡崇信毫不避諱的認錯,爲近年阿里巴巴的失意、甚至是失敗找到了源頭。

但阿里的錯僅僅只是忘了用戶是誰、忽視用戶體驗麼?這個問題太大、太難,更有些"哈姆雷特",任誰都難以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對於糾錯,大部分人其實都錯過蔡崇信更有分量的後一句話:

"大公司的組織結構是固定的,然後他們就不會改變,因爲人們不喜歡改變。他們不想換工作,他們害怕被解僱之類的事情,然後你開始將公司的方向融入到你的組織結構中。""但事實不應該是這樣。你應該定義方向是什麼,然後設置公司的組織。

換言之,阿里的組織設置是圍繞戰略方向進行的,後者決定了前者。

在我們嘗試理解這段話前,我們需要理清,近年阿里和他們的電商同行們都經歷了什麼。

01 低價戰略:從遠遠跟隨到選擇性放棄

2015年,拼多多正式上線。3年後,拼多多如願在納斯達克敲鐘。

直到這時,這個從五環外崛起,靠着一首魔幻歌在朋友圈瘋狂裂變的新電商平臺,才引起了各方足夠重視。

在確定無法扼殺這股勢力後,各個大廠開始了模仿與跟隨。京喜、淘特紛紛上馬,只是後來不及預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即便拼多多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在消費者體驗中並不友好,甚至是飽受爭議。

"流氓式裂變""略帶強制的邀好友砍一刀""低價直接帶來的爭議品質"以及"相對延時的物流"......如果用用戶體驗來衡量成功與否,拼多多應該不能算成功,甚至有些失敗。

但拼多多最初便抓住了下沉用戶對低價的超強剛需。而後隨着各行業增速放緩、經濟下行,越來越多的用戶下沉到拼多多的用戶池中。

從最初瞄準下沉用戶到用戶主動下沉,拼多多扣準了時代脈搏。

在用戶另一端,拼多多深度切入了大廠有所疏忽的(農業)產業帶。於是,在很多鄉間地頭,我們看到拼多多在深入農貨源頭,以品牌共創扶持等方式,拿到了更多低價貨源,完成了供需兩端的適配。

在拼多多的兇猛衝鋒中,受衝擊最大的自然是定位相近、"淘便宜貨"的淘寶。但此時,作爲國內最大電商平臺,淘寶還在做着吸引商家入駐的生意。

一個鏈接產業,另一個鏈接商家;一個主動提供低價產品,另一個需要"淘"出低價貨。少一道工序的前者,成本更小,更有利於成交,也更具想象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新產業互聯對傳統互聯網電商的變革與衝擊。

或者說,阿里沒敗,也沒做錯什麼,只是它的對手尋到了更鋒利的產業電商之矛。後者,如同當年的自己一樣,更有成長性、更有顛覆力。

所以,與其說阿里"沒有關注用戶體驗",不如說阿里忘了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低價,至少是關鍵一項。

對於低價,阿里執行的不夠堅決,且姍姍來遲。

直到在2022年第四季度電話會上,張勇被問及如何看待同行的低價補貼,他的回答是,價格是十分重要的客戶體驗,但通過低價補貼和低水平競爭無法改變格局,"只有技術和商業機制創新,才能真正讓商家把最好的商品和價格給到消費者,形成正循環。"

此前阿里管理層確定的淘寶2023年的五大戰略依次是直播、私域、內容化、本地零售和價格力。價格力也排在最後,且與低價內涵也有着不小區別。

02 海外市場:從領頭羊到追趕者

比低價更早,阿里更早押注了海外戰場。

2009年,速賣通上線,阿里最初將其定位爲海外版"淘寶"。

但彼時,全球供應鏈體系尚不成熟發達,加之此後持續三年大疫,延緩了速賣通的步伐。

但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在本世紀第二個電商的黃金十年,阿里系電商將核心焦點放在了國內。加之新電商平臺迅速崛起,阿里無暇他顧,再無多餘精力放在海外。

"月活上不去、成交量增長緩慢、高層頻頻更迭",是速賣通頭10年的真實寫照。當然,這一時期,速賣通也沒有太多對手。誠如本站嚴選等選手,還不如速賣通。

"很長一段時間,速賣通是懈怠的,至少在戰略層面是這樣。"一位長期從事海外電商業務的人士如此評價。

但靜水深流,總有好手在暗中蓄勢,一飛沖天。

2012年創立的SHEIN,逐漸構建了自營品牌+平臺的雙引擎發展的獨特模式。憑藉創新的按需生產柔性供應鏈模式,SHEIN可以依據實際市場需求來預測銷售和控制生產。

從一個SKU(100-200件)起訂,SHEIN小單快反、小步快跑,摸着全球用戶心智過河,多次登上跨境電商第一寶座。

柔性供應鏈模式背後,SHEIN在持續深入賦能供應商產業數字化變革、助力製造產業升級。截至2023年上半年,SHEIN已累計支持供應商工廠修建面積近24萬方、培訓超240場,通過全方位推動供應商工廠綜合能力提升,助力服裝製造產業轉型升級和國際化出海。

援引媒體報道,2023年SHEIN銷售額或達450億美元,直接服務全球超150個國家的消費者。

經過10年供應鏈深耕,SHEIN在跨境領域的頭馬地位不可撼動。

拼多多旗下Temu,則完美演繹了黑馬的兇悍。

2022 年9月1日,Temu正式上線美國。目前Temu在美月活用戶超過1.5 億、覆蓋美國九成以上電商用戶。根據匯豐調查報告估算,2023年Temu或已貢獻拼多多總收入的20%以上。

瘋漲的業績,源於瘋狂投入。

2024年2月11日,Temu第二次買下美國最貴廣告位橄欖球總決賽"超級碗"。各種權益,Temu一次投入3600萬美元。參照去年Temu在Meta和Google投放數十億美元,今年這個數字只多不少。

在拼多多內部,海外業務早已站上戰略一號工程。

2023年8月,拼多多組建了法律與合規委員會,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陳磊擔任聯席主席,核心目的是 "確保在全球各地區的法律合規問題"。

SHEIN與Temu之外,抖音Tiktok也在風生水起。無論是此前周受資舌戰羣儒,還是不久前給美國民衆 "Keep TikTok"彈窗,都顯示了其強大的抗壓能力。

拋開海外市場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就商業本身而言,這些海外淘金者無疑是成功的。

根據披露,2020年中, TikTok 在美月活超9100萬用戶,3年後這個數字變爲1.7億。在用戶支撐下, TikTok全年營收也輕鬆破千億規模。

儘管TikTok定位社交,但電商業務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環。2023年9月,被擱置兩年的TikTok Shop在美全面上線,超過20 萬名商家和10萬名創作者開始在平臺賣貨。

2022年,阿里終於爲速賣通物色到了新掌舵人,蔣凡開始全權負責阿里國際業務。除2020年因私生活被除名阿里合夥人這一"污點"外,蔣凡幾乎沒有任何短板,出了名的業務能力強:他曾經阿里最年輕合夥人,一度統領淘寶、天貓、阿里媽媽三部。

兩年後,蔣凡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所在的這個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4%至285.16億元。具體來看,速賣通以及其他海外本土電商平臺的營收爲232.6億元,速賣通訂單同比增長超60%。

此前幾個季度,阿里國際電商也是阿里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目前,國際電商業務已經佔到阿里巴巴集團總營收的10.95%。

如今,蔣凡管着2個國內跨境業務——速賣通和國際站,4個海外本土業務——東南亞的Lazada、西班牙電商平臺Miravia、土耳其電商Trendyol以及南亞電商平臺Daraz。

阿里的目標是2036年服務全球20億的活躍買家。目前,阿里國內用戶約10億、海外用戶3億,這7億的增量更多來自海外,且只能背在蔣凡身上。

但蔣凡的挑戰是,海外電商競爭早已白熱化。面對全球供應鏈優勢愈發穩健的SHEIN,依靠金錢不斷砸出市場的Temu,通過社交切入的TikTok shop,速賣通壓力不小。

速賣通這個老師傅,如今也要從這些晚輩身上找經驗與思路。比如,2022年末,蔣凡將"全託管"模式作爲新的業務增長點。

但與SHEIN、Temu、TikTok shop大舉戰略壓上相比,阿里國際商業探索還處在新的探索、試水階段。

從海外市場看,蔡崇信那句"我們忘了真正的客戶是誰"似乎是正確的。在馬雲迴歸、蔡崇信登臺那一刻,阿里便釋放出海外市場的重要性。

在很多場合,阿里都在強化自己的國際化、全球化定位。可惜,在戰略聚焦、整體投入上,阿里國際商業遠沒有它的對手Temu、TikTok shop那樣奮進。

03 組織人事更迭,戰略搖擺收縮

從2023年至今,阿里正在經歷一場大手術,從組織到業務,全面動刀。不同以往,阿里這場變革雷厲風行、驚心動魄,且直來直往、毫不拐彎抹角。

2023年3月26日,一名網友在杭州一隧道拍到了馬雲與張勇、邵曉鋒,共乘考斯特交談場景。

兩天後,阿里宣佈拆分,形成"1+6+N"格局。張勇坐鎮中樞,戴珊、張勇、俞永福、蔣凡、萬霖以及樊路遠各領一方,分別執掌淘天、阿里雲、本地生活、國際商業、菜鳥以及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

這個決定,也被看作是阿里成立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但此後阿里變革一浪高過一浪,讓這個"最重要"的變革變得名不副實。

9月10,阿里巴巴24週年紀念日,阿里推翻了半年前的既定管理陣容。張勇辭任集團一號位的同時,意外交出了阿里雲一號位,接任者爲吳泳銘。

3個月後的12月20日,吳泳銘再次兼任淘天集團CEO,戴珊最終出局。

阿里首位度前2的電商與雲業務紛紛換帥,這似乎是一場更大的變天。

但這還沒有停止,2024年3月,俞永福宣佈將卸任本地生活-餓了麼、高德兩大業務的管理職務。緊接着,盒馬創始人、CEO侯毅也宣佈正式退休。

至此,阿里6大板塊中只有國際商業、菜鳥以及大文娛還保留着最初的高層配置。拋開體量較小的大文娛,國際商業與菜鳥不僅在海外業務上協同緊密,同樣也是阿里6大板塊中成長速度最快的。

不止組織人事變動,阿里2023年某些既定戰略目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2023年11月16日,阿里宣佈放棄雲智能集團的完全拆分,給雲業務獨立上市判了死刑。

2024年3月26日,阿里再次宣佈,菜鳥已撤回其在香港聯交所的首次公開發行及上市申請。當然,上市折戟的還有盒馬。

除了自身上市打退堂鼓外,阿里也在收縮業務佈局,讓自己變動更輕、更聚焦。比如,阿里大幅減持了快狗打車、小鵬汽車,並清倉了商湯科技的股票。

從去年3月28日算起,阿里這場傷筋動骨的變革已經持續了一週年。

這場變革沿着兩條線進行,一是組織人事線,二是戰略業務線。前者諸如6大業務一把手換了一半;後者諸如雲、菜鳥等核心業務被分拆了又收回,"被"催着上市後又急急叫停。

這其中有表面的人事更迭,更有更深層次的戰略搖擺:在進與退中,阿里最終選擇了退守與聚焦。

值此阿里劇變一週年之際,蔡崇信的話頗有些總結、乃至蓋棺定論的味道。

蔡崇信承認了一件事:阿里忽視了真正的客戶,忽視了用戶體驗。同樣他也解釋了一件事:戰略方向決定了公司的組織架構、人事變換,這爲阿里近期高頻人事變動找到了理由。

但僅有解釋還遠遠不夠,市場最想看的是阿里的行動力,比如真正的戰略衝鋒與落地。

2023年9月,在吳泳銘升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那一刻,實際上確認了阿里的4個關鍵詞:"用戶"、"技術"、"全球化"與"年輕化",並確定了"用戶爲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

拋開技術這一內核驅動力,用戶與全球化是阿里的業務方向與戰略聚焦。

但過去一年,我們很難看到阿里基於用戶或市場的戰略性突破:比如全力拿下真正有爲的海外市場,以及全力滿足用戶低價需求的實現。

阿里還需拿出更多的行動力,讓市場與投資者信服。如此,方是真正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