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新解

(圖/美聯社)

2010年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顏色革命。導火線是當時突尼斯的自焚事件。突尼斯人長期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揚、人民貧困、以及政府腐敗感到失望,這都是易受外來勢力干預的溫牀。突尼斯動亂迅速蔓延到其他語言文化、經濟與社會環境類似的一些阿拉伯國家。影響所及,西歐、東亞、北美,都發生性質不盡相同的反政府遊行。

二戰之後,美國GDP長期佔世界GDP的一半左右,美國及其所代表的西方價值與宗教觀在世界有權威性的話語權,然而到了2020年代的今天,世界局勢環境改變化,美國GDP佔比已不到20%,而中國GDP的佔比已達到18%,世界正在由一個單邊獨大轉變到更多邊均衡的方向,這或許讓美國的話語權受到挑戰質疑,各國也因而更有勇氣宣揚其政體自決的主張,這是美國難以接受的,卻與中國倡導的各國無分大小的平等共贏的世界命運共同體概念不謀而合。中國站上了世界外交舞臺。

例如2022年11月G20領導人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美國總統拜登承諾五不四無意,美國政府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臺灣問題作爲工具遏制中國,希望看到臺海和平穩定。

又如2022年12月,中國和22個阿拉伯國家舉行了首屆中阿峰會,達成24項重要共識,峰會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國家全面合作規畫綱要》和發展戰略伙伴關係的文件,中國還和峰會主辦國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協議》及《兩國聯合聲明》。沙方支持中方爲去極端化的措施和努力,願同中方繼續積極共建一帶一路。

例如2022年12月,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領導人峰會舉行。主辦國沙特國王表示,海合會領導人都認爲與中國理念相通相近,歷史淵源上溯千年,彼此相互理解信任,中國已是引領全球治理的重要先進力量,海合會國家都希望加強對華合作與共贏。

令人注意的是上述中國外交活動,正值中國完成中國空間站基本組裝建造、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3名太空人在軌駐留6個月後,與神舟十五號的3名太空人完成在軌交接,6位太空人在中國空間站成功會師。以及外商對中國投資增長到約1500億美元(2022前10個月),其中韓國、德、英、日的對華投資都分別同比增長了許多,而且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約爲5.6兆美元,同比增長8.6%,其中對東協、歐盟、美、韓的進出口同比都有增長。同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RCEP的14個成員國的總進出口也增長到約3兆多美元。這都增強了中國外交活動的可靠度。

當然,美國也幾乎是同時在華盛頓召開了首屆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由拜登總統主持,有49個非洲國家領導人出席,盛況空前,議程以討論美非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合作爲主。

2022年阿拉伯之春,似大國之爭,或將爲許多小國帶來新實惠。(作者爲航太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