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院士和他的“神秘海域”

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還停留在新石器時代?

我們對深海地形的瞭解甚至還不如火星表面?

爲什麼說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中國的未來很重要?

這片佔據地球面積2/3的深藍大海,到底有多神秘?4月20日,《毛鋪和文化錄》迎來中國科學界年齡最大的深潛勇士,寶藏科普爺爺,B站百大UP主汪品先院士,和楊瀾一起深海淺說,解讀時代責任與海洋夢想健康發展之和。

汪品先:海洋夢想的“深潛”與“淺說”(來源:蕭山網)

上天入地下海,海洋科學需要更多的人才共同來探索

作爲中國海洋科學的領軍人,儘管研究了一輩子海洋,取得了無數矚目的成績。汪品先依然表示我們對海洋的探索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人類開發陸地已經幾千年,有很好的文化,而開發海洋,我的比喻還不到新石器時代。”

近年來,探索月球和火星引發的航空熱,讓人們對縹緲浩瀚的太空充滿了無限嚮往。相比起來,人們對海洋領域的關注則稍顯冷清。

有人說上天容易下海難,對此汪品先認爲這是誤解。下海並不比上天難,深海的精彩也未必比天空遜色,甚至,海底世界的奇妙超乎了我們的想象……

2018年5月,82歲的汪品先搭載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9天時間裡3次下潛到1400餘米的深海之中。在那裡,一片美輪美奐的深水珊瑚林,讓與海洋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汪品先宛如墜落童話故事之中難以自拔,及至上岸後像個發現寶藏的大男孩般兩眼放光,激動地向人們描述着他的愛麗絲漫遊仙境之旅。

在汪品先的世界裡,海洋浩瀚而神秘,海洋科學有趣且有用。所以這些年他在堅持科研之餘,不遺餘力地化身爲視頻博主爲大衆進行科普,因爲這片佔據地球2/3的深海財富,值得更多人來探索和研究。

深海研究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

從16世紀的平面上進入海洋,到21世紀在垂向上進入海洋。人類對海洋的認知和探索方式正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改變。

因爲今天的海洋已然成爲了資源的寶庫,交通的命脈,戰略的要地。

國際上對深海的爭奪越來越激烈。

從用簡陋的顯微鏡觀察海底泥巴開始,汪品先院士經歷了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而今他認爲,屬於中國海洋科學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如果中國抓得住這個機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雖然中國在深海領域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科學的真理只有一條,走向真理的路卻有很多條”。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各種各樣的海域和地形,如果我們能抓住自身特色,就有機會彎道超車,走出一條和而不同的海洋創新之路。

“中國近百年的恥辱是從海上開始的,我們要在海上立足,把失去的東西撿回來”。汪品先一生癡迷海洋,致力於建立中國海洋科學學派的背後,或許正是“海洋強國”的信念在燃燒。

我們要從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擷取智慧的和力,澆灌出科學的新芽

2021年,85歲高齡的汪品先在同濟大學開設《科學與文化》的公選課,作爲自己教學生涯的“告別演出”。

研究了一輩子海洋科學的他,太想讓學生們知道,科學不等於考試,科學是好玩的,美麗的。它不僅是生產力,更是一種文化。

汪品先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當前教育系統文理科割裂,造成科學與文化發生斷層,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所以他要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構築橋樑,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的一座小木橋。

創新是目的,科學與文化結合是手段。

他說,中國不能老是靠太極拳、孔夫子在國際上,我們應該拿出新一代的東西來。

從哪裡拿?汪品先的答案是:中國“和”文化。

從延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尋找保持生命力的秘訣,汲取融合幷包的智慧“和”力,培育創新的土壤,澆灌科學的新芽。是我們這一代科研人的責任。

出生於1936年的汪品先,身上帶着屬於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把家國情懷種在心裡,以振興中華爲己任。所以他燃燒一生,潛心求索,只爲有朝一日中國能以海洋爲契機,讓現代科學和古代文明結合起來,打造和而不同的新一代華夏文明。

因爲振興華夏,不光需要硬實力,也需要軟實力!

同汪品先院士堅持科學與文化要彼此結合的信念一樣,毛鋪草本年份酒多年如一日堅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和”的智慧,選用歷經歲月芬芳的陶壇陳釀,融合苦蕎麥、葛根、枸杞等五味草本精華,並以匠心科技賦能,爲國民釀造和而不同的健康美酒,帶來別具品味的飲用體驗。

品草本毛鋪,鑑中國和力。《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第二季聚焦“以和之約,探尋健康生活之道”,與多領域專家對談,探索健康生活內涵,呈現精彩的思想盛宴,帶來有溫度有共鳴的“健康之和”身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