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區域、地區醫院缺皮膚專科 醫憂加劇急診壅塞
7成區域、地區醫院缺皮膚專科,醫憂加劇急診壅塞。(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最新統計,全國400多家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卻有高達7成,都沒有皮膚專科醫師,有中重度或複雜皮膚疾病的病患,只能往醫學中心送。醫師指出,就算政府想做分級醫療,若中間醫院出現斷層,皮膚疾患,也只能往醫學中心送,恐加劇醫院壅塞。
大約有70%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沒有專任的皮膚科醫師可以提供服務(圖/皮膚科醫師王昭欽提供)
「美容醫學是皮膚科的一部分,但皮膚科不等於醫美!」皮膚科醫學會理事王昭欽表示,有些急重難罕的皮膚疾病,例如嚴重藥物疹(癌症新藥相關更是複雜)、全身性乾癬、惡性黑色素瘤、罕見的水泡性皮膚病(泡泡龍、天皰瘡)等,都需要專科醫師給予治療。
不過,全臺醫學中心有286名皮膚專科醫師,佔了24%,而超過64%、約740人在基層診所服務,至於全國400多家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僅有127人,高達7成都沒有皮膚專科醫師,出現人力斷層。
地區醫院和區域醫院沒有皮膚專科醫師,只能由一般科醫師看診,但沒有正確診斷下也難有正確治療。例如有病患被懷疑是蜂窩性組織炎,治療成效不佳,經由皮膚專科醫師診療,才發現是深層靜脈血栓。
王昭欽表示,在皮膚基層診所診斷確認需要進一步轉診處理的複雜問題,也常因爲區域或地區醫院沒有皮膚專科醫師,重症病患就只能轉診至醫學中心,加劇醫院壅塞現象,分級醫療淪爲空談。
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表示,目前美容醫學醫師來源有三:原本就有相關訓練的核心專科(如皮膚科、整型外科)、非核心科別(其他科別轉職)、以及醫學系畢業考到醫生執照後,就直接從事醫美的「直美」。
健保制度亟需思考,如何讓各科專科人才盡情在自己的專業發揮,讓民衆能夠接受專業診療,纔是民衆之福。王昭欽建議,衛福部考慮將皮膚科納入長照與癌症共同照護團隊,並作爲醫院評鑑項目,同爲醫、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