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婦愛登山卻陷入「力弱」風險 專家示警:下一步就是肌少症

高齡族羣平時可藉由「活力樂肌3招」,包括坐姿屈膝擡腿、站立擡腿、深蹲,改善力弱風險,避免走向肌少症和失能。(王家瑜攝)

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風險上升。專家指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可避免走向肌少症、延緩失能。64歲李女士是登山愛好者,但才走10分鐘登山步道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檢查發現有力弱風險,在8周的運動介入後,成功挑戰5.2公里的司馬庫斯神木步道。

臺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臺灣流行病學學會共推「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王家瑜攝)

臺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臺灣流行病學學會共推「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總計劃主持人、國衛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指出,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到了2060年更推估老年人口會超過40%,時間很緊迫,希望透過健康促進,幫助長者預防疾病。

肌少症是近年討論度高的高齡常見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峰指出,肌少症患者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變高,肌少症也和骨鬆有相關性,一旦跌倒可能骨折、臥牀,導致死亡率提高。

最近一次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會議上,增列「疑似肌少症」篩檢標準,也就是「力弱症」。林立峰說明,力弱症相當於肌少症的前期,定義是擁有正常肌肉量,但肌力或肌肉功能不足。根據AWGS修訂的診斷標準,男性手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或是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但男性肌肉量仍大於7公斤/平方公尺、女性大於5.7公斤/平方公尺,即符合力弱症標準。

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會有62%老年人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爲力弱症,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將進展到下一階段肌少症。林立峰指出,研究顯示,力弱症患者比肌少症患者有較高的體脂率、較粗的腰圍,容易導致新陳代謝異常,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

64歲李女士平時有登山習慣,但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就得停下來休息,原以爲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經檢驗才發現是力弱症作祟。在爲期8周的運動介入後,有效改善力弱症狀,6公尺步行速度從0.93提升到1.04公尺/秒,時隔4年重新挑戰司馬庫斯神木登山步道,原本只能走到2.3公里處的櫻花園,現在可以走完5.2公里,半天時間就抵達終點神木區。

林立峰建議,高齡族羣應保持肌力訓練並加強重量訓練,幫助預防力弱,平時可藉由「活力樂肌3招」,包括坐姿屈膝擡腿、站立擡腿、深蹲,一組左右腳各做8次,建議做3到4組。計劃成果顯示,年長者腰圍、下肢肌力和平衡在2個月運動介入後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