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5萬億元、4.30萬億元!滬市公司“交卷”!

滬市公司“交卷”了。

截至2024年4月30日,滬市公司完成2023年年度報告披露。數據顯示,在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的支撐下,滬市公司經營業績保持穩定,盈利質量持續改善,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1.85萬億元,實現淨利潤4.30萬億元。

在穩固經濟“基本盤”同時,滬市公司還積極探索前沿技術,佈局未來產業,金山辦公、萬華化學、海光信息等公司全面助力AI在智慧城市、生物醫藥、工業製造、科學計算等領域的規模應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力點。

今年一季度,滬市公司平穩開局,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2.19萬億元,實現淨利潤1.18萬億元,全年業績持續向好可期。

營收總額穩中有升

分板塊來看,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45萬億元,同比增長0.7%,實現淨利潤4.22萬億元,同比微降1.2%,實現扣非後淨利潤4.03萬億元,同比增長0.8%,經營業績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具體來看,1422家滬市主板公司實現盈利,佔比超過八成,其中740家公司實現業績增長,166家公司淨利潤增幅超50%。整體虧損面大幅收窄,虧損金額同比下降近五成,減虧、扭虧公司共計222家。

拉長時間段看,2018年至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生產經營內生穩定性持續增強,營業收入、淨利潤五年複合增速分別爲7%、6%;營收中位數從23.35億元上移至35.36億元;淨利潤中位數從1.67億元上移至1.89億元。

科創板公司2023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40萬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超六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47家公司營業收入增幅超過50%;全年實現淨利潤759.6億元。

以2019年爲基數,科創板公司近4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3%和24.4%。其中,92家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均超過30%,187家公司連續4年營業收入均實現增長,75家公司連續4年淨利潤均爲正增長。

研發投入方面,滬市主板公司2023年合計研發支出近9000億元,同比增長5%,連續3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138家公司研發支出超十億元,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百億元,108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航空裝備、電力、通信服務等行業研發支出增速超30%,軟件開發、化學制藥等行業研發強度超10%。

科創板公司2023年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到1561.2億元,同比增長14.3%,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爲12.2%,83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三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創板已匯聚超過23萬人的科研人才隊伍,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超過三成。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高研發投入帶動滬市公司在新興產業投入與傳統產業轉型方面齊頭並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近十年來,滬市主板一批新興製造、現代服務公司數量呈現階躍式增長。機械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125家;醫藥生物行業由62家增至109家;汽車行業由42家增至114家;電子行業由26家增至71家;通信行業由14家增至29家。重點產業鏈加速匯聚,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爲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傳統行業公司積極運用新技術實施改造提升,向“新”發展,交通運輸、鋼鐵、公用事業等行業近三年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分別爲20%、13%、21%,建築裝飾、石油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平均研發投入超5億元。

科創板則充分發揮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性平臺的作用,持續打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行業公司合計佔比超過80%。以集成電路產業集羣爲例,科創板集成電路公司數量超過110家,已達到萬億市值規模,匯聚了國內排名前三的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華虹公司、晶合集成,以及大硅片龍頭滬硅產業、刻蝕設備龍頭中微公司、半導體IP龍頭芯原股份、內存接口芯片龍頭瀾起科技等多家骨幹企業,形成了頭部引領、集羣支撐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滬市公司還大力佈局未來產業,開闢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滬市主板公司積極培育“第二增長曲線”,中國移動發力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等技術的“BASIC6”科創計劃,2023年實現數字化轉型收入2538億元,同比增長22%;萬華化學探索運用AI輔助催化劑分子設計,縮短研發週期,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韋爾股份2023年發佈TheiaCel技術,讓汽車圖像傳感器能更好應對明暗變化場景,積極佈局自動駕駛,拓展市場份額;海天精工作爲高端數控金屬切削機牀生產商,2023年交付數十條龍門及臥加智能柔性生產線,較傳統生產線效率可提升20%以上,助力客戶藉助工業自動化實現批量生產。

一批科創板公司更是積極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加快謀篇佈局。人工智能領域,金山辦公、海光信息等10餘家公司全面助力AI在智慧城市、生物醫藥、工業製造、科學計算等領域的規模應用。基因技術領域,諾禾致源已建立通量規模領先的基因測序平臺,全面掌握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及多組學整合研究技術體系。量子信息領域,國盾量子積極發展量子計算業務佈局,研製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核心組件稀釋製冷機的運行指標已達到同類產品國際主流水平。

近年來,依託產供鏈配套集成優勢和持續創新能力,我國外貿出口呈現強勁的增長韌性。以上港集團、寧波港、青島港三大滬市主板港口公司2019年至2023年吞吐量作爲透視的微觀窗口,貨物吞吐量由18.64億噸增長至23.26億噸,增幅25%;集裝箱吞吐量由2019年的9393萬標箱,增長至2023年的1.22億標箱,增長率達30%。

上市公司外貿業務活力持續迸發,滬市主板公司2023年共實現海外業務收入5.81萬億元、海外創利0.66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15%、81%。目前已有近六成公司披露海外收入,其中近兩成公司海外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2023年數據顯示,航空裝備、航海裝備、計算機設備、金屬新材料、工程機械等細分行業出口保持高增長,海外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爲54%、38%、33%、22%、21%。

科創板公司2023年合計實現海外收入4026.2億元,同比增長9.7%,佔板塊整體營收的28.8%,展現較強韌性。超七成公司積極佈局海外業務,其中,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分列2023年度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五名,三元正極材料龍頭容百科技出貨量連續3年蟬聯全球第一,助力“新三樣”產品出口迅猛提升。

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已成爲穩定的出口增長極。滬市主板公司中,長城汽車、宇通客車新能源車全球銷量保持較快增長,海外業務收入達531億元、104億元,同比增長102%和86%;創利138億元、33億元,同比增長93%和96%。與之相呼應,汽車零部件公司海外市場開發持續深入,以福耀玻璃、均勝電子、愛柯迪爲代表的各細分零部件領域龍頭企業海外收入分別增長15%、12%、29%。

現金分紅再創新高

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2023年,滬市公司現金分紅規模再創新高。其中,滬市主板共有1290家公司宣告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合計1.70萬億元,平均分紅比例爲40.22%,股息率達3.74%。

其中,1028家滬市主板公司連續三年實施分紅,近1100家公司分紅比例在30%以上,25家公司分紅金額超百億元,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分紅金額超千億元,121家公司股息率超5%。

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家滬市主板公司披露2023年中期分紅方案,包括“五大行”在內的多家公司宣佈將於2024年實施中期分紅,一年多次分紅風氣漸濃。

科創板方面,約七成公司推出2023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總額達424.7億元,超30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10家公司年度累計分紅金額超過5億元。其中,傳音控股、晶科能源、中國通號現金分紅分別達48.4億元、22.4億元和18.0億元,成大生物、航材股份等23家公司年內多次實施現金分紅。

2023年,滬市公司持續鞏固常態化退市機制,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嚴厲打擊違規規避退市或退市風險警示情形。

2024年年初以來,滬市主板共8家公司鎖定終止上市,其中3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1家公司涉及重大違法退市,4家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此外,21家滬市主板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新“國九條”頒佈後,會計師事務所責任進一步壓實,對於上市公司財務失真、內控失效等問題的發現能力有所增強。2023年年報中,41家滬市主板公司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較上年增加12家;23家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較上年增加9家。

其中,3家滬市主板公司因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在年報披露後鎖定終止上市;12家公司因內控否定意見或被出具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而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獨立董事制度改革落地,縷清獨董職責地位,強化履職保障,確保其在公司治理中發揮“參與決策、監督制衡、專業諮詢”的作用。2023年年報中,滬市主板9家上市公司的15位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投出棄權或反對票,對年報披露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出異議,揭示公司風險,進一步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完善。

2024年第一季度,滬市公司經營業績平穩開局。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收11.91萬億元,淨利潤1.16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1.1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9%、3.8%、2.5%。行業方面,航空運輸業一季度同比實現扭虧;汽車製造業淨利潤同比增長55%,增幅進一步擴大;餐飲酒店、傢俱製造等多個相關行業延續增長態勢;機械設備業績整體迴轉,一季度增長9%,工程機械、軌交設備、自動化設備等多個細分領域保持增長。

科創板方面,除中芯國際、華虹公司、百濟神州、諾誠健華4家多地上市紅籌企業外,567家科創板公司今年一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775.5億元,同比增長3.6%;合計實現淨利潤172.1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超六成公司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5家公司營業收入增幅超過50%,超五成公司第一季度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151家公司淨利潤增幅超過50%。尤其是集成電路、智能檢測等細分行業表現突出,營業收入同比增速達到27.8%、62.3%,百利天恆、傳音控股、晶科能源等3家公司第一季度淨利潤規模突破10億元。

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滬市公司持續加大研發,着力夯實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以科創板爲例,2024年第一季度,科創板公司合計研發投入322.7億元,同比增長18.2%,超70家公司披露產品研發或商業化取得突破,助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長點;超30家公司披露研發、生產項目正在加速落地,爲長遠發展積蓄動能。

上交所表示,總體看,積極因素不斷積累,全年滬市公司業績持續向好可期。

責編:李丹

" Type="normal"@@-->

校對:李凌鋒

" Type="normal"@@-->

2024證券時報“尋找創投‘金鷹’、發現企業‘新苗’”計劃隆重啓幕,點亮時代夢想、綻放時代光芒。

點擊海報即可報名,速戳↓↓↓

" Type="normal"@@-->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