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期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拍板 投逾15億達監測資料數位化

行政院會通過「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2023年-2026年)」。(黃婉婷攝)

行政院會通過「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2023年-2026年)」,國科會指出,將推動災害防救數位轉型、精進災害防救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提升城鄉災害防救韌性能力等課題,建構數位治理、智慧科技與韌性城鄉的生活環境;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指出,今年投入7.52億元,明年到2026年將投入8億元,由各部會自行編列。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上午主持院會後記者會並撰述院長裁示,陳建仁說,近年在氣候變遷影響下,臺灣降雨型態日趨極端,颱風和水、旱災的衝擊越來越明顯,因此政院於7月核定國科會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盼透過科學技術量能強化中央地方防救災的能力;他強調,各部會應朝高科技如AI智慧演算救災,政府也要納入共同防災圈,與中央應變中心來合作,才能讓防災做得更好。

國科會簡報時提到,行政院2019年到2022年災害防救科技創新服務方案(簡稱創服方案),251筆科研計劃總經費逾25億元,共產出597項研發成果,其中227項已可落實研發成果,如精緻預報及劇烈天氣即時預報技術、乾旱預警與水情長期推估、民生公共物聯網、災害情資等。

談及最新的4年期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國科會簡報指出,策略包含災害防救數位化、建立災防跨域平臺資料庫等,精進災害防救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方面,將針對各類災害層級風險評估等,至於提升城鄉防災韌性能力方面,包含智慧災防預警技術研發等。

國科會表示,將凝聚10個部會所屬20個參與單位災防科技研發能量,發展防減災工具與調適策略以減緩災害風險衝擊與損失,並將研發成果落實應用於中央與地方城鄉單位災害防救實務作業上;期望科研成果,在重大天災時,確實掌握先機、超前佈署」,使城鄉民衆的傷亡與損失達到「零目標」。

至於此計劃是否有目標?國科會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處長羅夢凡補充,主要希望達到監測資料數位化並建立大型資料庫,透過AI智慧運算等,加值產出成果,也盼能對於預警、預測、災損評估有絕對幫助,提供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