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多名公民科學家合力 追蹤臺灣繁殖鳥類族羣趨勢

褐頭鷦鶯。(圖/農委會提供)

爲了掌握臺灣繁殖鳥類的族羣趨勢變動情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推動「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從2009年開始在每年臺灣鳥類的主要繁殖季節的3-6月間,號召全臺各地具有鳥類辨識能力的公民科學家,在各自認養的樣區進行數鳥的任務,逐年監測追蹤臺灣繁殖鳥類、以及部分鳥種族羣明顯變動的科學性數據,可爲生態環境提出警訊。

特生中心指出,已邁入第13年的「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累積超過70萬筆的鳥類調查資料,已有約4百多名公民科學家在各自認養的樣區調查當地的鳥種組成和數量,範圍遍及臺灣全島和金門、蘭嶼等離島。活動目標是期望透過全民參與,以固定的時節、地點及方法,記錄臺灣繁殖鳥類的現況,並逐年累積長期的監測資料,參與調查的公民科學家不分年齡,從9歲到70歲以上都有,人人都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展現對臺灣生態環境的關心和熱情。

研究團隊分析追蹤2009-2020年的資料顯示,保育類鳥種中的臺灣朱雀和烏頭翁的族羣顯著下降,而生活在農地和草叢的棕三趾鶉、斑紋鷦鶯、灰頭鷦鶯、褐頭鷦鶯、棕背伯勞和粉紅鸚嘴的族羣,也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警覺的現象。然而,並非每一種鳥類的族羣趨勢往上走就是一件喜事,好比說,外來種的灰頭椋鳥和白腰鵲鴝族羣趨勢持續成長的狀況,對於本土鳥種和生態造成的威脅也是一種警訊。

特生中心指出,「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是衆多志工完成的公民科學活動,所得資料經過彙集與檢核後,部分已陸續開放於「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之入口網(TaiBIF)」和「eBird Taiwan賞鳥資料庫」等公開資料庫,不僅可以供各界人士參考運用,也成爲全球皆可共享的鳥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