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家公司鎖定退市,超230萬股東被套牢!

退市數量將再創新高

全面註冊制時代,A股常態化退市趨勢漸成,2023年公司退市數量將再創新高。

A股退市名單正在不斷拉長。6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發佈退市公告,超20家公司拉響退市警報。6月15日晚間,*ST宏圖(600122.SH)、*ST中天(000540.SZ)、*ST弘高(002504.SZ)、*ST紫鑫(002118.SZ)發佈終止上市相關公告,均是屬於面值退市。

自2020年底發佈退市新規以來,A股上市公司退市節奏加快,2021年-2022年退市數量分別爲17家、42家。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A股已強制退市的公司達9家,加上已觸及退市指標的公司,年內鎖定退市的數量達43家,涉及股東戶數超230萬戶,面值退市、重大違法類退市等案例明顯增多,退市渠道多元化。

退市大幕下,花式“保殼”也層出不窮。今年以來,不少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紛紛拋出回購、增持計劃,或是控股股東贈予資產、豁免債務等,“保殼”手段多樣。部分上市公司的“保殼”舉措也引起監管關注,質疑其是否擁有履約能力、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等。

“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強化扶優限劣,切實把好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推動常態化退市機制落地見效。”6月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章曉洪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退市新規發佈以來,A股市場開始構建常態化退出機制。隨着全面註冊制鋪開,年內鎖定退市的企業高達40多家,A股的退市常態化機制已經基本形成。這有助於推動我國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提升,促進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面值退市成新主流,昔日風光不再

A股退市常態化下,面值退市正成爲主要退出方式。

據滬深交易所的退市規則,面值退市屬於交易類強制退市,包括上市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連續120個交易日累計股票成交量低於500萬股等條件。目前面值退市多第一種類型,交易類強制退市沒有退市整理期,程序相對簡單。

數據顯示,2021、2022年面值退市公司家數僅爲7家和1家,2023年面值退市數量創新高。在今年已摘牌退市的10家上市公司中,6家公司均屬於面值退市,分別爲*ST宜康、*ST藍光、*ST金洲、*ST榮華、*ST西源和*ST凱樂。此外,還有14家公司鎖定面值退市,A股年內已退市及鎖定面值退市的公司達20家,創歷史新高。

其中,已有8家上市房企鎖定退市,其中多爲觸及面值退市條件,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出清階段。

6月6日,*ST藍光終止上市暨摘牌,成爲A股房企面值退市第一股。之後,*ST嘉凱、ST美置、*ST中天、ST粵泰、ST泰禾、*ST宋都、ST陽光城7家房企接連觸及面值退市條件,還有多家房企處於退市的邊緣。

走向退市的上市公司,曾經也有過高光時刻。

*ST藍光是昔日“四川地產一哥”;ST美置是昔日百強房企巨頭;*ST中天是“貴州上市第一股”,實控人是貴州前首富羅玉平;*ST宋都是杭州知名老牌房企;ST泰禾和ST陽光城都曾是銷售額超千億的房企;*ST紫鑫是昔日的“人蔘大王”;*ST宏圖是昔日“電腦大王”,實控人曾是南京前首富袁亞非;*ST龐大是“國內汽車經銷商第一股”;*ST文化是A股“文化陶瓷第一股”;*ST輔仁系河南前首富朱文臣旗下上市公司。

如今,這些上市公司風光不再,風險頻發,走向黯然退市。如*ST宏圖連續多年虛構交易、虛增收入和利潤,2017年至2021年的連續5年間合計虛減負債;*ST中天2021年-2022年虧損超220億元;*ST紫鑫連續多年虧損,逾期債務金額超25億元,還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面值退市公司增加與今年市場行情有關,一些公司經營狀況比較差,導致股價持續下跌,這導致“面值退市”佔比越來越高,房地產行業甚至出現批量退市的情況。這是資本市場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企業選擇上市,投資者也會對上市企業做出選擇,一些低價值的股票不爲市場所認可,股價持續下跌,導致面值退市,這是一種市場化選擇的過程。

“這應該也是全面註冊制所希望達到的效果,讓市場來決定哪些公司該上市,哪些不能上市,哪些上市公司最終會被退市。”桂浩明說。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對時代週報記者說,觸及面值退市公司增加,是市場化良性發展的表現。隨着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順利推進,預計面值退市的公司會越來越多。不過,整體來看,根據上市公司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及退市規則的推進實施情況,未來面值退市的發展情況尚有待觀察。

A股退市常態化,退出渠道多元化

今年以來,A股退市方式也呈多元化態勢。

在面值退市之外,目前還有2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6月12日,*ST文化、*ST易尚和*ST光一被深交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這3家公司均爲財務類退市,將自今年6月20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

財務類退市公司也在增加。在2021年強制退市公司17家中,10家爲財務類退市;2022年42家公司退市,有40家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佔比超九成。2023年,目前已觸及財務類退市公司數量爲20家左右。

這與退市制度改革有關,退市新規引入了“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扣非前後淨利潤爲負”的組合類財務指標,其中營業收入應當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以精準打擊空殼公司,力求實現“應退盡退”。

在20家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企業中,多家企業同時觸及多項財務類指標。其中,*ST文化便觸及多項財務類指標,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爲負值,且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後的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2021年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爲負值,2021年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A股重大違法類退市案例也增多。自2019年長生退成爲A股“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第一股”以來,在2019年至2022年,A股重大違法退市僅出現6例。2023年,已有*ST紫晶、*ST澤達、*ST計通3家公司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

過去,A股市場存在退市率低、反覆“戴帽摘帽”、退出渠道不暢等問題,自2020年底實施退市新規以來,A股多元化退市渠道暢通,退市漸趨常態化。wind數據顯示,在1999年-2019年的20年間,僅有64家A股公司被強制退市。從2020年開始,強制退市數量逐年增加,2020年爲16家,2021年爲17家,2022年爲42家,2023年退市數量再創新高。

證監會印發的《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要求,在出口端,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堅決把“空殼殭屍”和“害羣之馬”清出市場。

證監會此前表示,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需要有進有出、優勝劣汰。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形成,有助於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最終在A股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多位市場人士認爲,與美國、香港等更爲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A股的退市機制才初見成效,目前仍有一定差距。章曉洪認爲,A股市場的優勢是監管調整的高效性與市場容量的增長性互相助力,相信在二者的作用下,A股將成爲有着良性循環、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特徵的成熟資本市場。

花式“保殼”頻現,誰在刀尖舔血?

在退市危機面前,多家上市公司企圖通過各種手段“保殼”,增持、回購、無償贈與資產、豁免債務等花樣百出,這也遭到監管部門的關注,緊盯“忽悠式”增持回購等。

昔日“4S店之王”*ST龐大便曾多次存在“忽悠式”回購“保殼”。4月25日,在股價跌破1元之際,*ST龐大公告稱,擬在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回購公司股份,資金不低於2.5億元。此前,*ST龐大曾兩次在股價低於或臨近1元時披露股份增持或回購計劃,但均未按期完成,這也引起上交所問詢。*ST龐大在5月10日的澄清公告中稱,公司尚不具備實施回購的條件。目前,公司已鎖定面值退市。

*ST海投控股股東也曾出手增持“保殼”,於6月1日公佈擬增持公司股份不低於2000萬元,但*ST海投同樣難逃面值退市;*ST宜康“保殼”方式更爲多樣,包括“賣子”抵債,與債權人協商豁免*ST宜康債務,關聯方捐贈資產,索賠業績補償款,但最終還是走向退市。

*ST吉艾(300309.SZ)則曾企圖通過無償贈予“保殼”。2022年12月,*ST吉艾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山高速香榆爲協助公司紓困擬向公司無償贈與現金資產不少於7億元。當時,山高速香榆入主*ST吉艾僅一週左右,此舉也遭到交易所問詢。今年1月,這項無償贈與落空,公司最終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還有上市公司企圖通過“易主”“保殼”。5月3日,*ST搜特公告稱,收到公司實控人通知,正在籌劃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的重大事項。不過,僅兩天後,公司實控人就宣告終止相關交易。如今,*ST搜特已鎖定面值退市,其發行的搜特轉債也將成爲A股市場上首隻強制退市可轉債。

房企也頻頻出手“保殼”。*ST宋都曾在5月公告稱,部分董事、監事計擬增持金額合計不超過76萬元且不低於38萬元。這並未能將其從退市邊緣拉回,如今也鎖定了面值退市。嘉凱城是另外一家“保殼”失敗的房企,今年5月,嘉凱城還曾公告稱,控股股東華建控股擬於2023年末前以現金方式對其進行業績補償,這一度讓公司股票上漲,但最終還是難逃面值退市。

此外,也有部分房企“保殼”取得階段性成功。通過增持、回購、轉讓資產等手段,金科股份、ST世茂、*ST新聯幾家公司暫時脫離面值退市風險。爲了“保殼”,昔日千億房企榮盛發展更是跨界新能源,宣佈佈局鋰離子電池賽道,目前公司股價已高於1元。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學術委員付立春認爲,在面值退市邊緣出手增持、回購,是公司爲避免退市而採取的重要工具。只要符合相應規則規範的執行,上市公司有權利使用這些工具。但另一方面,即使上市公司通過這些手法,避免了一時的退市境遇,如果公司的基本面、市場表現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最終仍然難逃退市結果。

桂浩明也認爲,要理性對待公司“保殼”,應該鼓勵能改善企業經營的一些措施,但要警惕各類施展“財技”“保殼”的公司,監管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嚴格執行退市規定,避免給市場留下隱患。

章曉洪表示,註冊制落地後,借殼上市降溫至冰點,“殼”本身的價值不斷貶值,“保殼”的意義也不復從前。A股將形成常態化的退市機制,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也會隨之提升,更傾向於選擇發展前景好的優質公司。因此,上市公司應將精力放在增強核心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而非盲目“保殼”。

縱使退市危機面前,依舊有人“刀尖舔血”,押注ST股。

2023年一季度,“牛散”周朝陽等6名個人投資者成爲吉艾退新進十大流通股東;一季度,“牛散”屈亦兵大舉買入*ST搜特1109.95萬股,新進成爲第七大流通股東;以押注ST股聞名的超級“牛散”徐莉蓉,2022年三季度新進1500萬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持有1300萬股,爲第六大流通股東;徐莉蓉今年一季度還增持ST藍光近700萬股,成爲第二大流通股東;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中證全指房地產ETF,今年一季度仍增持ST藍光300多萬股。

不少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出現暴漲,僅在6月16日,退市未來上漲10.17%,退市輔仁股價上漲8.33%,退市運盛上漲7.69%。退市未來、退市輔仁、退市運盛、退市中昌等股票也多次登上龍虎榜。

這引發監管關注,6月12日至6月16日,上交所對退市未來、退市輔仁、退市運盛、退市中昌、退市澤達、退市紫晶等退市整理股票進行重點監控。

△ 圖片來源:時代週報記者根據公告梳理

撰文丨黃嘉祥

編輯丨魏 瓊

版式丨陳溪清

☞ 左手倒右手引爭議!崑崙萬維陷投資敗局?

☞ 崑崙萬維真假AI概念迷霧

轉載|商務合作

後臺留言或加微信:yesorn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