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度籌組觀察團赴日本考察 原能會:日方核污水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福島第一核電廠。(本報系資料照)

原能會今(31)日於行政院會報告「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因應作爲」,原能會表示,我國已3度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實地考察,認爲日方排放作業尚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將持續掌握排放源頭資訊、強化海域與海產輻射監測等,以維護國人健康與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

原能會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邀集包含大陸、韓國、俄國、美國及加拿大等11個會員國專家籌組調查團,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於今(112)年7月4日公佈對整體評估結果,認爲日方的排放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排放作業對民衆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

此外,我國亦已3度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實地考察,認爲日方排放作業尚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考量排放作業將長達30年以上,我國仍將持續密切注意其排放作業,並要求日方針對排放的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以確保安全。

原能會指出,原能會、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爲,已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今年海域輻射監測強化措施包括擴大我國海域海水監測點位由33點增加至107點、強化近海漁產檢測量由200件增加至3000件,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情形。

另衛福部自2022年迄今,執行邊境檢測日本進口食品共21萬餘件,亦均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行漁產、海水監測及進口食品檢測,並滾動調整跨部會監測計劃,以確保我國海域環境、漁產及食品安全。

爲預先掌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對臺灣海域的影響,原能會核研所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以100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10年曆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核污水將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臺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臺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Bq/L,對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