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國家8年級生評比 我國在公民認知測驗全球第一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劃2022」成績公佈,我國學生表現出色。(林志成攝)

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劃2022」(ICCS 2022),全球在今天下午同步發佈評比結果,在24個國家8.2萬個學生參加中,我國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平均得583分,國際排名第一,主要因爲疫情期間仍落實線上教學,學生學習不間斷,因此表現十分亮眼。

這項國際評比在2009年、2016年均辦過,2022年是第3次舉辦,旨在評量與比較參與國家13.5歲(相當於我國8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公民教育現況。而本次爲迴應全球趨勢,更加強調永續發展、移民、政治制度變革與數位科技促進公民參與等議題。

我國在教育部支持下,由臺師大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劉美慧擔任國家計劃主持人,並組成跨校研究團隊,在2022年4月安排國內159所國中的5227位學生參加。

劉美慧表示,公民素養分成知識內容、情意態度及行動參與等3個面向,施測結果反映我國公民教育成效、學生的民主素養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情形。選擇題如問爲什麼國家公園有規則?要學生在4個選項中選1個標準答案。非選擇題則如「假新聞的存在會如何傷害民主?請寫出兩種傷害民主的方式」。

知識內容面向,我國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的整體平均得分爲583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8分,在參與國家排名第一,且近9成學生屬於高標。在這個項目,我國在2009年、2016年分別排第4名、第2名,這次則躍居第1名,甚至比第2名的瑞典高出18分,相當出色。

情意態度面向,我國學生對於性別與族羣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均居參與國之首,且對行政、立院及司法機關的信任度顯著高於國際平均。相較於2016年的調查結果,我國學生對政府及法院的信任度皆有顯著提升。

不過我國學生僅42%對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還抱持信任,比國際平均50%低很多。臺師大教授林子彬表示,國內傳統媒體現在均以數位方式呈現,原本的電視、廣播、報紙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降低,學生的反應非常符合臺灣情境。

行動參與面向,我國學生善用數位、社羣媒體瞭解或參與政治,且依據媒體特性善加利用;在校園內能積極參與活動,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並在校園中實踐權利與責任。

劉美惠表示,我國學生在此次公民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完全不輸歐洲民主國家,不但顯示108課綱的推動已看到正面成果,加上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讓學生學習不中斷,也讓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