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萬窮人被排除在社救體系外 薛瑞元曝條件判定困難原因

社救盟喊話未來總統,制定《無家者權益保障專法》,預防人民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季志翔攝)

受限於嚴格的《社會救助法》,一些無家者被排除在社救體系之外。民間團體爲此倡議改革,希望透過修法,廢除戒嚴時期的「虛擬收入」制度,低收審查應採「信任原則」,同時調整家庭總收入列計規定。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表示,無家者狀況複雜,一些人的家中可能很有錢,但自己沒有收入,有家歸不得。對於這樣的對象,要基於個人或家庭來做社會救助、家庭成員是否有互相扶助的義務,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國內1名7旬男子,年輕時,前妻就把孩子帶走。中年時一度負債跑路,靠在工地打工租了房,但某次摔落重傷後,存款花光,露宿在天橋底下。男子在芒草心協助下進駐了收容據點,後也申請社會住宅,但因失聯的子女財產被計入收入,未取得低收身分,靠社會局派工維生,收入低於最低薪資。

目前臺灣仍有220萬窮人被排除在社救體系之外,社救盟喊話未來總統,除廢除「虛擬收入」制度,低收審查也應採「信任原則」,搭配事後檢舉與調查等防弊方式,取代過度嚴苛的事前審查。同時調整家庭總收入列計規定,別讓與家人失聯的弱勢無從獲助。

社救盟也呼籲,《社救法》應增訂〈無家者專章〉,把最後一道防線補起。修法的下一步,則應落實2017年聯合國專家建議,制定《無家者權益保障專法》,預防人民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

薛瑞元今出席「國家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社救法》的修法正在進行中。事實上,無家者的狀況有一點複雜,《社救法》是以家戶爲單位來思考,但無家者屬於個人,會和社救體制不一致。在什麼情形下要用個人去做思考,需要很多的討論纔有可能。

「一些人家裡可能很有錢,但是自己沒有收入,有家歸不得,在外居無定所」。薛瑞元說,對於這樣的對象,到底是基於個人去做社會救助,還是用家庭來思考,認爲家庭成員還是有互相扶助的義務,都需要進一步討論,下個會議完成討論的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