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現場丨IMF亞太部主任答21:亞洲今年將貢獻全球增長的60%,各國應爲提高生產力的改革加大投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蕊 美國華盛頓報道

當地時間4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速在2023年達到5.0%,遠高於2022年的3.9%。這一勢頭將持續到2024年。IMF現在預測,亞太地區2024年將增長4.5%,與去年10月的預測值相比上調了0.3個百分點。亞洲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到60%左右。預計該地區2025年將增長4.3%。

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IMF亞太部主任Krishna Srinivasan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共同點是生產率下降。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綠色增長帶來的機會,該國就要開始投資於能夠提高生產力的改革。

21世紀: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您剛纔提到的亞洲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增長率差異,包括髮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IMF對於亞洲國家採取哪些具體政策來管理這些差異從而促進包容性增長有何建議?第二個問題與債務水平有關,在多重經濟壓力下亞洲國家債務水平上升,IMF建議亞洲國家採取哪些具體政策以確保債務的可持續性以及金融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不犧牲經濟增長?

Krishna Srinivasan:正如我在發佈會上提到的,亞洲的增長超出了預期,事實上,亞洲今年將貢獻全球增長的60%, 而且通脹率也在下降, 比其他地區要好得多。 但是,該地區內部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我們回顧2023年下半年,不僅可以在一些大型國家看到驚喜,比如印度,在柬埔寨這樣的小經濟體中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有一些國家的表現並不如預期,如泰國。 這有很多原因,因國家而異。政策方面,我們如何做出區分呢?我想先談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再談談長期結構性政策。

在貨幣政策方面,如我所提到的,大致可分三類國家。第一類是通脹遠高於目標的國家,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然後是第二類,通脹接近目標或已達到目標的國家。第三是通脹率特別低或面臨通縮風險上升的國家。當涉及貨幣政策時,我們必須根據這三類國家做出區分。 在通脹已達到或接近目標的國家,今年晚些時候有空間開始放鬆政策,前提是政策維持下去,通脹持續下降。在通脹高於目標的國家,比如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重要的是保持緊縮的貨幣政策立場,同時提供適當緊縮的財政立場支持,這樣通脹才能迴歸目標。而在通脹較低的國家,尤其是中國,有空間提升需求並進一步促進增長。

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們看到更多的一致性。我們觀察到,受到從疫情到地區衝突再到當前緊張局勢所帶來的多重衝擊,許多亞洲國家的赤字和債務水平都有所上升。對於這些國家來說,重要的是要逐步取消在疫情期間提供的支持,並使支出更加有針對性,但更普遍的是,需要減少財政支出,實施更多的財政重整,將債務水平降低,爲未來建立起緩衝。

談到結構性政策,我認爲需要再次區分。亞洲有些國家的人口正在老齡化,例如中國。其他一些大經濟體的人口則仍在增長,人口結構仍然年輕化,比如印度。所以,在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我們看到的一個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存在的共同點,就是生產力水平在下降。因此,展望未來,如果一個國家真的想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綠色增長所帶來的機會,該國就需要開始投資於能夠提高生產力的改革。無論是通過增加教育的機會,開放經濟以促進競爭,還是商業自主性,所有這些因素都將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穩固中期增長。當然,這對區域內許多國家來說都是相關的。具體焦點會因國而異,但廣泛的政策思路是如此。

第二個是關於債務可持續性的問題,我們觀察到的是,在2023年,就亞洲整個地區來說,財政重整的程度比我們預期的要小,而且許多國家以更高的利率發行了新債務。因此,很大一部分的稅收收入都用於償還債務,這意味着國家實際上在擠壓一些重要的支出,其中包括社會安全保障和保護弱勢羣體等領域的支出。因此,重要的是各國政府重點實施財政重整。在這個背景下,亞洲整個地區有一個相當普遍的因素,那就是該地區的稅收收入相當低。因此,在考慮財政重整時,與其實行大規模的支出削減等,不如將更多重點放在增加稅收收入上,這對該地區的許多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計劃覆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