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丨人形機器人實際交付100臺,我們和樂聚CEO常琳聊了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深圳報道

一級市場熱錢涌進,新創業公司層出不窮,人形機器人應該是2024年最具標誌性的風口。

這一年的人形機器人步履蹣跚,從拂曉跑向日出。互聯網上各家機器人靈巧、矯健運動的視頻得到廣泛傳播,但深究下來,這些視頻大多還是“實驗室環境”下的表演,鮮有真正進入量產的公司。

比量產更難的是找到願意爲人形機器人買單的客戶,客戶需要的是能爲其創造價值的機器人,考驗的是投入產出比,而不是單純的炫技或是表演。

1月17日,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樂聚機器人)第100臺人形機器人交付給了北汽,自2023年底人形機器人發售以來,樂聚已經在商業化道路上摸索了一年多時間。

過去一年,樂聚機器人鮮少對外發聲,而是認真做研發迭代和量產交付的事情。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探訪了樂聚機器人的深圳總部。與2023年底到訪不同,如今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升級了一個代系,不僅外觀全面升級,在各項技術細節均有較大的迭代。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樂聚機器人CEO常琳談到,可能各家公司所處的階段不太一樣,樂聚最大的優勢在產業化能力,而不是過多參與到宣傳包裝事務。在他看來,在人形機器人早期發展階段,一定要快速觸達用戶,獲得用戶認可纔是關鍵。

此前,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表示,2025年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生產超過1000臺,並在自有工廠試運行,爲全面量產做準備。

據記者瞭解,樂聚今年同樣衝擊上千臺人形機器人實際交付,500臺的交付量是保底目標。截至目前,公司人形機器人的訂單已經排至第二季度。

2016年,在業界都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時候,樂聚還是重金押注,起初的產品只是小型雙足人形機器人。

這其中既有公司生存所迫,也有整個產業鏈不夠完善,技術不夠成熟等條件影響。但樂聚從未停止對大型人形機器人的追求,從2018年的初代,到2024年的第四代,中間走過了5個代系。哪怕是2023年底推出高動態人形機器人三代,樂聚公司內部也不認爲其是一款能夠真正面向市場的產品。

直到去年風口來臨,人形機器人行業一年的發展比過去三到四年都要來得迅速。樂聚“夸父”人形機器人升級到第四代和第四代PRO,相比於以往自由度有了明顯提升,同時能夠適配多種大模型,適用更多場景應用。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人形機器人能“幹活”了,常琳和他的團隊感覺到產業化的時機來了。

常琳表示,2024年樂聚人形機器人的銷售情況超過公司預期。經過一年的努力,樂聚成功交付了100臺人形機器人,大致涵蓋了展廳講解、商業服務、科研教育和工業製造等場景。

2024年,國內誕生了諸多人形機器人新銳,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常琳坦言,打動客戶的不僅僅是價格,更爲重要的是綜合優勢,當中的底層能力有機器人對客戶需求的準確識別和滿足,更爲關鍵的是機器人長時間運載工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展廳講解場景是相對成熟的,這也是樂聚商業化最早嘗試的領域。如今,夸父已“入職”到了蘇州低空經濟發展展示館、中國移動智慧家庭運營中心展廳等地方,從事導覽導購等工作。

適應基礎場景要求後,第二階段,樂聚嘗試走向工業場景,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入合作工廠,進行精細操作,可達到人工作業效率的50%。

常琳表示,工業主要關注兩個板塊,一個是自動化程度不高的3C製造,人形機器人在其中進化出掃碼稱重和檢測的能力。

另外一個是汽車製造環節。通常來講,整車製造包括衝壓、焊裝、塗裝以及總裝四大工藝。前三大工藝已經實現高度自動化,但在總裝環節仍然需要大量工人,這也是人形機器人的機會。

據記者瞭解,樂聚拿下了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業的第一個標段,“夸父”人形機器人已經交付給了一汽紅旗的汽車工廠。

“在汽車工廠,人形機器人主要從事分揀和搬運等簡單工作,目前夸父就在一汽工廠執行料箱搬運工作,在蔚來工廠執行質檢工作。”常琳談到。

儘管機器人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仍較爲簡單,還有大量柔性生產環節等待被替代。但就目前而言,人形機器人還是應該先動起來,在實訓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先動起來”的不僅是樂聚一家,過去一年,特斯拉的Optimus以及國內廠商優必選Walker S、傅立葉GR-1都已經在工廠開始“打工”。不過,各家廠商的機器人大多還停留在試訓層面,像個剛剛畢業的學生,需要實習來積累工作經驗。

但對於人形機器人來說,更爲困難的是量產和交付環節,這代表着技術成熟,商業場景閉環、應用穩定。

常琳表示,樂聚商業化進程要比同行快一個身位,量產能力、技術沉澱和銷售渠道積累和管理團隊在人形機器人風口來臨前,公司就已經做好準備了。

事實上,商業化交付是多頻共振的結果,而在實操環節,還有大量的學問。下游客戶講究的是需求匹配,考驗的是投資回報率,經濟賬能否算得過來。

常琳以人形機器人正在實際“打工”的蘇州亨通工廠爲例,工廠普通工人一年綜合成本爲14萬元,人形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大概是人的一半,以機器人每日工作16個小時計算,工作兩年時間,機器人的使用成本能與人力成本拉平。

而人形機器人的使用壽命大概是5年時間,剩下的三年,再加上額外的維保費用,餘下的便可認爲是工廠節約下來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由於普通工人所從事的工作相對重複和枯燥,招工愈發艱難,用工缺口顯現,“機器換人”有其內在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機器人是標準化產品,樂聚並不需要針對特定場景進行開發,僅在量產交付階段,需要單獨定製一個小模型,類似於車間主任從過去培訓工人到向培訓機器人轉變。

因此,交付量多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會逐漸演化出規模優勢,降本速度要高於同行,在技術和成本上走得更遠。

目前樂聚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已經能夠滿足工業的要求,隨着應用到工業的量增長,成本還會進一步下探。

此前馬斯克曾預期人形機器人量產成本應控制在2到3萬美元之間。由於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儘管目前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常琳預計未來達到這個價格並不難。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降本增效並非主機廠單打獨鬥的結果,而是依賴於整個供應鏈的成熟與協同。隨着AI大模型的突破,具身智能逐漸成爲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新引擎,而數據的積累與模型的優化將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

在談及國內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時,常琳表示,國內供應鏈一直都挺強的,但能夠穩定交付的機器人硬件企業並不多。除了一些芯片和攝像頭(國內也有替代方案),國產化率已經非常高,只是說生態還不夠成熟。人形機器人爆發整個供應鏈都會受益,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不僅是硬件層面,對人形機器人而言,本體、場景數據、模型三者缺一不可。

常琳強調,三者並沒有誰更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製造本體的能力,可能就會刻意強調模型和軟件優勢。模型需要本體觸達大量數據,反哺到模型訓練當中。

這也是爲什麼在過去的數十年裡,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突破的原因。其核心的障礙在於,它缺乏一個足夠聰明的大腦幫助人形機器人實現更強的泛化能力。

直到2023年,AI大模型才爲人形機器人的突破帶來曙光,具身智能走進大家的視線。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具身智能還處於早期階段,很多具身模型還不完善。人形機器人剛剛觸達場景,場景數據還沒有大量回傳到模型訓練。”常琳談到。

由於數據並不公開,交付量多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勢便顯現出來,能夠演化出恐怖的優化模型能力,因而在具身智能技術領先上走得更遠。實際應用場景數據越來越多,給到具身模型訓練出來的模型更加泛化,因而越來越精準。

另一方面,與自動駕駛類似,只有跑的數據越多,更容易通過自身的技術儲備和沉澱來壓低人形機器人的單臺成本。

2024年,樂聚聯合華爲盤古大模型共同探索具身智能。6月,“夸父”人形機器人亮相華爲開發者大會,展現了搭載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後,在工業、家庭場景中的泛化潛力,並與華爲雲CEO張平安擊掌互動。

記者瞭解到,今年樂聚與華爲從技術、業務到戰略等多方面的合作正在進行中,2025年將會陸續有相關成果展示出來。

常琳認爲,2025年至2026年,人形機器人可能會有一波大清洗。當中的核心是能否關注到商業化的本質,人形機器人能否爲客戶創造價值,這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大量的資本涌入,肯定會有泡沫,也會過熱,“我覺得這也屬於好事,因爲只有過熱的情況下才會催生好公司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