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全球觀察丨中塞、中匈合作跨上新臺階,中企中東歐綠地投資熱度上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歐洲之行,進入“中東歐時間”。

當地時間5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5月8日上午,習近平在貝爾格萊德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共同宣佈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

當地時間5月8日晚,習近平主席乘專機抵達布達佩斯,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5月9日上午,習近平同匈牙利總統舒尤克舉行會談。習近平指出,中匈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當天,習近平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爲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中國同塞爾維亞、匈牙利的關係正在升溫,這也爲中國與塞匈兩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打開空間。受訪專家普遍表示,隨着中塞、中匈關係的穩定發展,雙邊的經貿合作也將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基礎設施、進出口貿易之外,中國在新能源、智能製造等方面的優勢,將與中東歐國家深度契合,這將爲中國企業出海、中東歐國家產業升級釋放廣闊前景。

匈牙利經濟緩慢復甦,外資貢獻新增長點

匈牙利地理位置優越,是中東歐的經貿樞紐,屬於中等發達國家,2023年人均GDP約爲2.2萬美元,經濟發展水平在中東歐地區位居前列。一直以來,匈牙利是電子、汽車和信息通信科技產品的外包製造中心,高科技產品佔其出口大部分。

只是,2023年以來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匈牙利也未能倖免。

匈牙利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匈牙利GDP同比下降0.8%,同年四季度GDP同比上漲0.4%。2024年一季度,匈牙利GDP同比增長1.1%,經季調後數據爲1.7%,環比增長則只有0%,增速扭負爲正但仍然在微幅回暖區間。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2023年匈牙利的經濟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於能源價格高漲引發的高通脹問題,以及德國作爲匈牙利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萎縮。此外,匈牙利財政緊縮,而債務水平推高、歐盟團結基金下撥受限,限制了政府刺激經濟的力度,而且,勞動力價格還在持續上漲,也讓匈牙利的通脹狀況變得更復雜。

2024年,匈牙利的經濟增速預計將回到2%以上。匈牙利財政部長Mihály Varga表示,預估2024年全年經濟增速爲2.5%。市場的預測則更爲謹慎,4月16日,IMF將匈牙利的增速預測從先前的3.1%下調至2.2%,荷蘭國際集團的簡報表示,鑑於工業部門一季度依然表現疲軟,將會維持2.1%的增長預測。

簡軍波看來,匈牙利今年的經濟將會有所回升,利好因素包括進出口市場的回暖以及外部投資的帶動。全球經濟尤其是歐洲經濟的逐漸復甦,對匈牙利的出口貿易有着刺激意義,通脹回落也會一定緩解增長壓力。同時,歐爾班政府在吸引外資上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匈牙利既是歐盟成員國,也身處連接外部和歐洲核心區域的重要區位,成爲中國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橋頭堡,中國投資貢獻了匈牙利外資的大頭。

據匈牙利投資促進局發佈的數據,中國去年對匈牙利直接投資爲76億歐元,佔匈牙利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8%,這也是繼2020年後中國再次成爲匈牙利最大外資來源國。

匈牙利投資促進局負責人約·伊什特萬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匈牙利2023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130億歐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來自中國的投資發揮積極作用,正助力匈牙利經濟加速發展。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黎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俄烏衝突使得匈牙利國內經濟受到一定影響,連續出現數個季度的增長乏力而面臨衰退,匈牙利的通脹率也位居歐盟國家前列。歐爾班等匈牙利政要多次在公開講話中指出,中國從未在經濟議題上對其設定任何政治標準,雙方基於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合作,有助於匈牙利避免陷入歐洲的經濟衰退。

塞爾維亞經濟轉型需求迫切

塞爾維亞是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的第二站,也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首個全面戰略伙伴。近年來,塞爾維亞積極實行經濟改革及推進私有化,實現經濟增長。

憑藉着低基數和經濟改革,很長時間裡,塞爾維亞的經濟增速在歐洲國家表現突出,有人稱之爲“巴爾幹之虎”。

即使在歐洲經濟整體疲軟的去年,塞爾維亞GDP達到約691億歐元,同比增長2.5%。IMF曾表示,儘管面臨不利的全球和地區環境帶來的阻力,但塞爾維亞經濟正在從能源衝擊中良好復甦。“塞爾維亞經濟對不確定性有相當強的緩衝能力……以及資本充足且流動性強的銀行體系。”

今年一季度,塞爾維亞的經濟增速進入快車道。塞爾維亞統計局的初步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塞爾維亞經濟產出同比增長了4.6%。IMF在4月早些時候,將塞爾維亞的年度增速預期從3%上調至3.5%。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博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幾年,塞爾維亞的整體經濟發展形勢是比較不錯的,經濟增速在歐洲排名靠前。2020年經歷新冠疫情,塞爾維亞是較快復甦的歐洲國家,當年GDP只是小幅下滑0.9%,2021年就實現了7.7%的增長率。

但楊博文也指出,塞爾維亞還要經歷深度的經濟結構轉型。目前塞爾維亞“三產”中,服務業佔比達到69%,處於較高水平,農業有7%,工業佔比11%,如果更進一步觀察,塞爾維亞的服務業主要由旅遊業帶動,出口中低端工業品或加工工業,在價值鏈中處於相對中低端地位。產業結構偏向傳統,成爲塞爾維亞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塞爾維亞高新技術產業發育不足,還帶來人才外流的問題。楊博文觀察到,許多塞爾維亞的年輕人才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後,就會前往德法或者其他西歐發達國家工作。難以留住符合產業升級需求的優秀人才,會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來阻礙。

對此,塞爾維亞推出了《2021年至2030年產業政策戰略》促進產業升級。塞政府主要從四方面推進轉型:一是推動數字化轉型,二是地方產業和全球價值鏈相結合,三是儲備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勞動人才,四是工業生產低碳環保。

“可以看到,塞爾維亞借力外部的需求很強烈,因爲塞政府也意識到僅憑本國努力很難實現上述目標,所以它很重視外部投資、技術,這是未來中塞合作的重要機遇。”楊博文說。

楊博文提及,斯梅代雷沃鋼廠的重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家塞爾維亞百年鋼廠由於年年虧損,2000年初曾出售給美方,但是美方並沒有能夠力挽狂瀾,早幾年在整個鋼鐵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鋼廠更是危機重重。但是中國河鋼接手鋼廠後,通過改革運作模式、經營模式,很快實現扭虧爲盈,並且成爲整個中東歐地區比較重要的一個鋼鐵生產企業。

中塞、中匈經貿合作再上臺階

宋黎磊指出,匈牙利、塞爾維亞都意識到當前國際格局面臨“時代轉折”,中歐關係正進入一個在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之外提升戰略互信的新階段。兩國希望將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挑戰與動盪衝突、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等視作共同挑戰而非彼此矛盾,都將中國視爲應對變局和共同挑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而非對手。

此外,作爲歐洲中小國家,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對歐洲經濟的衰退情況尤爲敏感。目前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小經濟體極爲不利,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加劇,其他因素如高利率、高通脹和全球需求疲軟也普遍存在。“因此,從自身發展需求的角度看,目前兩國對與中國加強合作懷有極大期待。”宋黎磊道。

對中國而言,緊密的中國-中東歐合作,也有利於穩定中國同歐洲的整體關係。簡軍波指出,無論是匈牙利還是塞爾維亞,都是對華友好的歐洲國家,中國與塞、匈等中東歐國家加強合作,既能夠推動中國與歐洲整體關係的發展,也能夠以這些國家爲樞紐,加深中國與歐洲市場的聯繫。再者,在中歐整體關係面臨挑戰時,中國同塞、匈等國的穩定發展,也能爲中歐關係迴歸正軌增添信心。

部分中國企業已經開啓中東歐的設廠征程。匈牙利是汽車電池生產的中心,中國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選擇匈牙利作爲在歐洲的首家汽車廠選址,寧德時代也在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設一座耗資73億歐元的工廠。據媒體統計,近年中國企業流向匈牙利的投資額約100億歐元,主要集中在電動車領域。宋黎磊提及,匈牙利希望通過提供優惠的稅收和補貼等舉措,吸引中國的資金和技術,幫助其在2030年躍升爲全球第四大動力電池生產國。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未來中國同中東歐深入合作的領域,除了基建、能源等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之外,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等先進製造的綠地投資值得關注。楊博文表示,除了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實際上,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中東歐國家對於引進中國投資和技術都有很大積極性。傳統上他們與德國等西歐國家保持密切往來,但他們也在“向東看”,希望中國投資項目帶動當地產業的綠色轉型、優化升級。

對中國企業而言,“出海”中東歐也有不少當地優勢可以挖掘。楊博文表示,首先,中東歐對比西歐國家,人力資源成本還能維持在較低水平;其次,中東歐國家的營商環境相對寬鬆,針對投資項目的程序審覈相對順暢便利;再者,中東歐緊鄰歐洲主要市場,有助於中國產品進入歐洲的大市場。

在簡軍波看來,中國企業可以在更多的綠地投資方面發揮潛力。除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應該尋求更多機會進入中東歐市場,塞爾維亞、匈牙利還有很多相對較小的一些項目,國內的民營企業可以尋找新的機會。

從國家領導人最新的訪問成果看,中匈、中塞的經貿合作正在跨上一個新臺階。

宋黎磊表示,匈牙利會與歐盟提出的對華“去風險”政策保持距離,尋求繼續做“中國在歐盟可以信任的朋友和夥伴”。中匈兩國會繼續加強在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經濟發展、綠色低碳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中匈雙方也在金融互聯互通和綠色領域尋求更多合作機會,聚焦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生產和電池製造業的融資合作。中塞雙方會加快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深入挖掘創新、新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合作潛力。中國將在中塞自由貿易協定框架下,繼續擴大進口塞爾維亞優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