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理財私房課丨市場漲、投資虧,這一導致逆勢虧損的“理財刺客”需警惕
近日,某基金投資者李先生(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爆料稱,根據銀行客戶經理的建議,他由於頻繁操作基金,不到3年時間內以申購、贖回、轉換等方式操作基金上百次,最終,其投資基金時投入的57萬美元本金,只剩下36.67萬美元(以11月4日基金市值計算),損失比例達36%(包括頻繁操作產生的手續費和產品虧損)。
事實上,近年來A股走勢持續低迷,而境外股市表現較佳,正常來說,投資境外產品理應實現一定的盈利,李先生卻出現了幅度不小的損失,這使其憤憤不平。
“當時道瓊斯指數是36000點左右,截至2024年10月18日已經漲到43000多點了,而我加上手續費支出卻虧了20萬美元左右。”李先生認爲,虧損的原因跟客戶經理建議他頻繁操作有關,頻繁操作不但導致了產品虧損,金額不菲的手續費更是加重了他的損失。
跨境理財逆勢虧損
據李先生自述,2021年8月他在某外資銀行的定期存款到期了,本打算繼續存定存,客戶經理稱,美元定存利率太低了,建議他購買該行代客境外理財計劃的基金。從那時候開始,李先生踏上了跨境投資之路,三年期間,他買過的基金超過15只,以投資歐美市場的基金居多,尤其美股投資比例較大,從基金名稱看,投資主題偏科技、健康、大宗商品等方面。大部分爲偏股型基金,偶爾持有債券型基金。
記者從李先生的交易記錄上看到,其對基金的投資操作十分頻繁,操作類型含轉換出、轉換入、贖回、買入,若以交易次數算(每次轉換含轉換出、轉換入,算兩筆交易),不到3年的時間裡操作了超過100次。從交易記錄來看,李先生持有單隻基金的時間都不長。並且,其操作還呈現出一段時間反覆操作幾隻基金的特點。
頻繁操作產生了何種影響?以其2021年9月-2023年6月之間反覆操作的貝萊德世界健康科學基金爲例,尤其在2022年7月後轉換(基金轉換,指將持有的某隻基金轉換成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另一隻基金)較多次,共操作9次左右,不考慮手續費,9次轉換下來收益爲-743.09元。Wind數據顯示,至2024年10月30日,該基金復權單位淨值漲至70.78,若一直持有,則可賺15.84%。
對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也有類似操作,2022年上半年在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淨值下跌過程中分批買入,分別在76.11、63.66、69.03、56.23的價格轉換入,6月在52.46的價格轉換出,8月淨值上漲時一度又買入,分兩次在60.93、58.45的價格轉換入,11月在49.26的低點轉換出。12月在另一個低點52.12的價格分兩次轉換出。高買低賣之下導致2022年操作該基金10次以虧損告終。
有時候客戶經理還建議其在兩隻基金之間來回換,比如,3月15日將富達基金﹣美國基金轉換成富達基金-環球股息基金,4月8日又在其建議下換了回來。從結果表現看,兩次轉換操作都是被換掉的基金表現更好。3月15日-4月8日,被換出的基金復權單位淨值上漲了2.73%,而換入的基金復權單位淨值下跌0.35%。4月8日再次互換後,至10月底,被換出的基金復權單位淨值上漲11.55%,此後一直持有的那隻則僅上漲1.83%。
直到今年5月後李先生才停止頻繁操作,據粗略統計,李先生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分兩次買入代客境外理財計劃系列基金後,合計購買金額約57萬美元,至今年4月,共計32個月的時間,中途一共操作了至少107次,不含最早買入操作,月均操作3.3次。若以同一天的操作算同一批次,寇先生共操作41批次,操作類型包括轉換或贖回、買入。
頻繁操作需謹慎 跨境基金費用更高
針對李先生的經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行了多方採訪。一位外資銀行客戶經理對《21理財私房課》表示,向客戶提供投資建議原本是銀行給客戶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的一部分,行內其他相關部門每個月會篩選出一部分基金交給客戶經理,客戶經理再推薦給客戶。但有時候在業績壓力或利益驅使下,投資建議會“走形”。
頻繁操作基金的背後,是基金操作會產生相關的手續費,而作爲外資行的代客境外理財計劃即QDII基金,相關手續費更高。以李先生的案例來看,他在轉換、買入這些基金時,轉換費爲1%,申購費率爲3%,普遍高於國內基金。國內基金申購費率大多在1.5%或以下,並且經常有打折的優惠活動。
而中資銀行由於申購費率較低等原因並無太大動力鼓勵客戶頻繁操作。但此前也有部分中資銀行因客戶經理建議客戶贖回老基金、認購新發行的基金被詬病。“一般新基金的發行銷售費用較高,銀行給客戶經理的激勵也比較大,所以客戶經理有動力去鼓勵客戶贖回老基金買新基金。”某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21理財私房課》提醒投資者,購買基金理財前需要先了解清楚費率高低,尤其一些懲罰性收費條款,避免費率過高吞噬收益甚至導致虧損;即使是申購贖回費率低的產品,也儘量避免頻繁操作,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擇時難度很大,操作太頻繁反而容易導致虧損。對於銀行等渠道的客戶經理提出的投資建議,投資者可以作爲參考,勿因此頻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