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超越2萬億 ETF成爲資本市場投資新利器

2024年,中國ETF市場迎來成立20週年。20年來,A股市場“熊長牛短”未曾改,ETF卻“一路生花”,總規模突破2萬億元。在如今的大資管時代,ETF已成爲投資者資產配置、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以及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證券時報記者 王明弘 陳靜

從2004年開始發行的第一隻,到目前覆蓋股債、貨幣、商品等多類資產,包含行業、策略、跨境跨市場等多種風格的900多隻;從初始規模的54億元,到如今的24000多億元;從頭部玩家“獨樂樂”,到最新有50多家基金公司或券商資管參與佈局。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ETF市場蓬勃發展自不待言,正成爲資本市場投資新利器。

在行業規模站上兩萬億關口之際,多家受訪機構表示,ETF有着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資產配置”大時代仍大有可爲,而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及市場國際化則成爲行業發展的共識。

由小到大

ETF爆發式增長

2004年,我國首隻ETF產品——華夏上證50ETF成立,開啓了境內市場指數化投資時代。

回憶起上證50ETF誕生的過程,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說:“爲了開發上證50ETF,公司準備了三年多。我們一邊向海外機構取經學習,一邊反覆研究在當時的法制環境下,怎樣建立起實物申贖的框架系統。爲了寫標書,很多同事在公司熬通宵,睡行軍牀。發行時大家心裡還是沒底,都說名字裡有數字或字母的基金產品難賣,上證50ETF既有數字又有字母,更是難上加難。最後,上證50ETF賣了50多億,可以說是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ETF市場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而且達成了從小到大,ETF也逐漸成爲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3月9日, 國內ETF數量已超900只,規模突破2萬億元,佔全部基金淨值比重爲8.8%。從最初的54億元增長至超2.4萬億元,中國ETF市場的規模增長了453倍,年均複合增速達35.72%。

與此同時,ETF種類不斷豐富。中國ETF市場的產品線已從最初的單一品類,發展到如今涵蓋寬基指數、行業指數、策略指數以及債券、商品、QDII等多種資產類別,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多樣化投資需求。從A股內部來看,從寬基到不同風格、行業甚至細分主題,各種ETF相繼出現;在A股以外,跨境ETF、商品ETF等也紛紛出現,使得過去投資者難以投資的標的,如今借道ETF市場就令投資變得“觸手可得”。

伴隨着ETF市場的不斷髮展,不僅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外資投資者的參與度也日益增加。尤其是隨着“ETF通”的開通,更多外資藉此涌進了中國市場,促進了國內ETF市場的國際化。《上海證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末,滬市ETF持有賬戶數達669萬戶,市場參與度穩步提升;深交所發佈的《ETF投資交易白皮書(2023年6月)》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深市ETF持有人數量已達313.87萬戶(未穿透聯接基金),較2018年底增長6.1倍。

談及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多家受訪機構表示,ETF市場的大發展源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多因素共振。首先,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和市場參與者對於投資組合多樣化的需求,帶動了ETF的發展;其次,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環境的改善,也爲ETF市場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後,技術進步和金融創新,也爲ETF市場的爆發提供了動力。

華寶基金指數投資總監胡潔表示,ETF市場的大發展,既受益於長期市場的發展趨勢,也離不開短期市場的風格變化。從長期角度來看,隨着市場逐步成熟,市場有效性提升,在獲取超額收益日益困難後,指數產品就會逐漸走向舞臺中央。

2018年以來,ETF發展明顯加速,在當年的震盪行情下,寬基ETF規模開始逐步增長。截至當年年底,市場上出現了多隻規模百億級別的ETF。2019年市場轉暖,A股迎來了3年的結構性上漲行情,彼時各行業、主題輪番表現,促進了行業和主題ETF的大發展。近年來,部分行業、主題指數出現大幅調整,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加大了寬基ETF的配置,同時中央匯金公司也不斷增持寬基類ETF,市場的焦點也再次回到寬基,部分寬基指數ETF的規模已達到千億級別,如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等。

“相比股票投資,ETF投資篩選的難度相對更小。”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羣航表示,當前A股上市公司已超5000家,隨着全市場股票數量越來越多,投資者深入研究個股的難度大大增加。而具有“一攬子股票”屬性的ETF,股票投資倉位通常不低於99%,收益風險特徵明顯。另外,ETF在名稱上很容易識別,跟蹤指數的持倉透明度高,具有風格穩定不漂移等多方面優勢,因此相對更容易讓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

資本市場“穩定器”

豐富投資“工具箱”

ETF的交易價格與其所跟蹤的指數密切相關,由於ETF產品主要採用完全複製指數的組合,因此ETF漲跌與指數漲跌基本一致。

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負責人羅國慶表示,當場內價格與實際價值發生偏離的時候,做市商以及套利機構實施申購賣出以及贖回買入等操作,使得ETF場內價格漲幅與指數漲幅基本一致,提升了資本市場定價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隨着ETF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開始關注並投資中國ETF市場,這使得ETF成爲引入境外資金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路徑,促進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互聯。

在南方基金看來,ETF能夠有效提升底層資產流動性,提升投資者對底層資產的信心,爲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從而形成正向循環;ETF產品在不同的行情環境下起到了市場穩定器的作用,有利於維護資本市場穩健發展。此外,隨着行業ETF的蓬勃發展,資金流入了特定方向,如科技類ETF、碳中和ETF等,有力支持科技企業創新、實體經濟發展,切實服務國家戰略。

在業內人士看來,ETF的快速發展不僅爲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樣化、更高效的投資工具,也推動了資本市場的創新和整合,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對基金行業和整個資本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投資者而言,ETF爲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工具選擇,且投資成本更低,長遠來看可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羅國慶表示,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選擇不同行業、不同風格的ETF進行投資。此外,相比於主動管理類產品,ETF的綜合費用更低,有效降低了投資者的持有和交易成本。

“ETF的投資者大都由股民轉化而來,投資者發現ETF‘快易廉明’,且相比個股可以更好地分散風險,也能夠獲得交易的參與感,於是更多地選擇通過ETF來參與市場。相比個股來說,ETF的風險更分散,波動也相對小,因此投資者選擇ETF而非股票,長遠來看有助於提高A股市場的穩定性和投資者的獲得感。”國泰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樑杏表示。

當前,指數化投資與主動管理投資是市場主流的兩種投資理念,指數投資追求貝塔收益,而主動管理追求阿爾法收益。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總監趙雲陽表示,ETF作爲指數投資的核心品種,對於基金公司來說,ETF業務與主動管理業務協同發展,可以滿足市場上絕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兩類業務具有顯著的互補性,在發展主動管理業務的基礎上發展ETF業務,有利於基金公司的長期發展。

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副總監譚弘翔認爲,主動管理基金較爲依賴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但優秀基金經理的個人管理規模是有上限的,這就會導致基金公司在權益投資方面可能遇到比較明顯的瓶頸,而且隨着主動投資策略變得越來越擁擠,優秀基金經理賺取超額收益的難度也會逐漸提高。相反,指數基金和ETF本身作爲工具型產品,不追求超額收益,同時規模效應顯著,目前還遠未達到規模上限,基金公司可以就此開闢一條相對獨立的增長賽道。

馬太效應顯著

差異化是破局關鍵

在ETF高速發展的同時,各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分化也明顯加劇,形成了顯著的頭部效應。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據已披露2024年3月8日ETF產品份額及淨值數據,非貨ETF規模前十的管理人所管規模合計1.73萬億元,佔比超八成。具體來看,非貨ETF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基金公司有20多家,其中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等5家公司的規模均超千億元;非貨ETF體量在500億元~1000億元的基金公司有國泰基金、廣發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富國基金、華寶基金等,位居非貨ETF規模第二梯隊。

值得注意的是,ETF似乎成爲了大基金公司的“專利”,在頭部玩家玩得“熱火朝天”的同時,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對這一領域卻“足跡罕至”。

在樑杏看來,ETF是一種重資源投入型產品,基金公司發行一隻稍有規模的ETF,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維持運營,加上對流動性的培育和做市商的溝通等,ETF的管理運營成本並不低。

“ETF市場的馬太效應是市場競爭狀態下的正常現象,這在海內外都非常顯著,大公司在這方面優勢比較顯著,我們小公司暫時就不碰。”某業內人士表示。

胡潔也認爲,這是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單個ETF的發展,離不開資源投入、營銷管理等高效支撐,既有“強者恆強”的自然規律,也有單位運營成本跟隨產品數量增多而下降的“規模優勢”,是基金管理人投資、運營、銷售、合規等各個部門綜合比拼的結果。

中小基金公司想要參與這場ETF盛宴,又該如何破局?

富國基金量化投資部ETF投資總監王樂樂認爲,中小基金公司要想在ETF發展中獲取一定的份額,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標的、創新服務模式等。“ETF是一種投資工具,汽車是一種交通工具;ETF市場中有一些大公司,汽車行業中也有一些大企業。這並不意味着小公司沒有機會,比如近年迅速成長的特斯拉,攪動着汽車行業的排名。ETF市場也是可以的,在海外市場、港股、A股等,其實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王樂樂舉例。

樑杏則認爲,對於基金公司來說,ETF這條賽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比如寬基ETF、主流行業ETF等存量市場已是紅海,破局者就需要往增量市場方面動腦筋。在保住首發優勢的同時,加大在產品上的資源投入,包括ETF管理團隊的搭建和完善、ETF的營銷推廣以及ETF專業銷售團隊的培養等,配合基金的精細化管理,精心打造ETF產品。

大資管時代

ETF需高質量發展

放眼全球資本市場,ETF也算一個發展較快的賽道。截至2023年底,全球ETF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1萬億美元,美國市場的ETF規模則超過了8萬億美元。

與海外ETF市場相比,國內ETF市場整體規模仍較小,存在較爲廣闊的發展空間。隨着中國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疊加投資者未來的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強,境內ETF市場將會演化成什麼樣的發展格局?哪些細分領域還存在市場機會?

王樂樂認爲,伴隨着越來越多新型標的ETF的誕生,未來市場選擇將得到極大豐富。隨着經濟轉型及高質量發展,市場可能會涌現出一些新的商業生態,涵蓋智能汽車、大數據等,這會進一步催生更多的投資機會。基金管理人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等推出一些新型標的ETF,爲客戶提供豐富齊全的資產配置工具。“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便是ETF投顧的誕生。ETF投顧業務可以幫助客戶更好地運用ETF進行資產配置,目前海外的相關業務已比較成熟。當前,國內已經開展了基金投顧業務,不排除未來會推出ETF投顧業務等新的業態形式,以便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王樂樂說。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爲,未來ETF的生態或將朝着以下方向發展:一是成熟品類ETF市場份額將向頭部產品集中,同質化產品或逐步退出市場,形成良性競爭;二是資產配置需求多元化,ETF品類將會增加,涵蓋不同資產類別、不同地域、不同策略;三是隨着ETF體量增加,對應的市場監管、產品運作、投資者教育將更加完善。

“未來重要的變化趨勢,就是行業從相對粗放的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內嵌於整個金融體系改革過程當中的,並且與券商渠道向買方投顧轉型的趨勢相適配。業界應跳出以單個產品爲單位的銷售模式,改爲以組合或策略爲單位的服務模式,打造一個個多‘兵種’協同的‘合成營’。”譚弘翔表示,“模塊化”恰恰是ETF的核心功能,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爲投資者提供更多的確定性。雖然ETF市場在過去20年獲得了高速發展,但這個價值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只要改革能夠順利推進,ETF市場未來並不缺乏新的發展動能。

王羣航則表示,“ETF數量、規模、流動性發展較快,已具備發展ETF-FOF的基礎。”基金公司在做好ETF投資者教育的同時,可探索發展ETF-FOF產品,進一步提升投資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