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總供電容量首下修 缺電風險飆

未來幾年應備總供電容量

經濟部公佈最新2028年「應備總供電容量」數額爲4885萬瓩,爲該法定準備容量多年來首度下修,還比2026年機組量不增反減近百萬瓩。官員解釋,主要是從日尖峰改盯夜尖峰用電關係。但學者批評,這是政府用來掩飾供電機組不及上線問題,如果當天光電出狀況,缺電風險飆高。

政府法定電力備用容量爲15%,經濟部每年會發布未來幾年供電者要準備的該年總供電容量。也就是說,臺電加上再生能源業者,需在該年最高用電日之外多備有15%容量,等於當年總髮電機組量,以避免大修、故障,供電不足。

由於用電量每年都會成長,因此總供電容量也會走升,以2025年4848萬瓩來說,就比前一年多出258萬瓩,2026年總容量因爲估計半導體廠擴充,更逼近5000萬瓩。然而意外的是,經濟部能源署最新發布的2028年度「負擔備用供電容量義務者之應備總供電容量」,僅有4885萬瓩,不升反降。

經濟部說明,是因爲「電力供需報告」的備用容量預測,已從過去日尖峰改爲夜尖峰,而晚上用電量比白天低,所以同樣外加15%,備用容量呈現會較少。

臺電認爲,因爲以後白天太陽光電多,傳統機組很多空閒在那邊,當日備轉容量率其實都很高,即使應備總供電量下修,電力還是足夠沒問題。至於臺電是否可以少蓋新機組?則因爲自建機組不能不做,可能會從短期IPP(民營電廠)採購多寡作調節。

可是標準不同,導致備用容量「變相」減少是事實。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隱憂,改成夜間用電量來算備用容量,看似沒問題,但過去曾有南部陰雨,中北部很熱,光電發電量大減,結果供電吃緊。現在準備機組減變少,將讓缺電風險飆高。

他批評,這凸顯天然氣三接站延後到2025、四接遙遙無期下,政府藉由改標準,來掩飾供電機組來不及上線問題。他強調,備用容量15%,是用來預防有機組歲修、故障不能發電,本來就該對應當年度最高日尖峰負載來準備,而非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