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車市智能化競爭升級,全民智駕元年正式開啓
2025年車市的競爭以全民智駕普及開啓。
2月9日,深藍汽車舉行全場景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發佈會,率先打響了全民智駕第一槍。2月10日,比亞迪繼續開打全系智駕。3月份,吉利和奇瑞將先後召開智能化發佈會,發佈其AI和智駕解決方案。零跑汽車則喊出“智駕全民化”,計劃在新車B10上搭載激光雷達城區智駕,將端到端智駕系統入門價格拉低至15萬元以內。
“過去幾年裡,全力推動智駕系統上車的企業大多是小鵬、問界、理想等新勢力車企,其規模體量和比亞迪、吉利這樣年銷數百萬輛的傳統車企仍有較大差距。隨着傳統車企接連喊出‘全民智駕’的口號,智能駕駛有望在2025年真正迎來快速普及的元年。”某新能源車企規劃部管理層人士崔野告訴記者。
中信證券的研報認爲,2025年搭載領航駕駛方案的乘用車新車銷量有望衝刺500萬輛,對應滲透率超20%,進一步展望2026年,搭載領航駕駛方案的新車銷量有望較2025年再增長60%-100%;預計2025年搭載城區領航駕駛方案的新車銷量有望衝刺300萬輛,在乘用車新車銷量中的滲透率有望達到10%~15%。是2024年測算值的2~2.5倍。
全民智駕改變固有業態
“智駕已經不是選擇題,是未來出行的必答題。”深藍汽車CEO鄧承浩這樣說道。
得益於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過去數年當中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開始逐步成爲影響用戶購車選擇的核心配置,業界也普遍認爲,中國車市的競爭已從電動化的上半場轉移到了智能化的下半場。但目前智能座艙已呈現出全面普及的態勢,產品同質化較爲嚴重。而高階智駕則受制於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影響,目前仍舊主要集中在20萬元以上售價的產品,不同系統之間體驗差異較大。
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國內乘用車市場智能領航駕駛系統累計標配量達175萬套,其中高速領航系統和城市領航系統分別爲145.8萬套和29.4萬套,對應滲透率分別爲7.2%和1.5%,但在20萬元以下市場,領航系統的滲透率僅爲0.9%。
2025年開始,國內智駕的裝車率將呈現大幅提升的趨勢。
以深藍汽車爲例,2025年開始,深藍汽車將推出自研的DEEPAL AD PRO,該系統可實現高速智駕領航輔助NOA功能;除自研系統外,深藍汽車還將採用華爲崑智駕ADS SE和華爲乾崑智駕ADS。目前,深藍S05標配DEEPAL AD PRO。此外,深藍汽車與華爲宣佈簽署全面深化業務合作協議,雙方將全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合作,共同研發前沿技術,開創全民智駕新紀元,加速推動智駕平權。深藍汽車將推出自研的DEEPAL AD PRO,該系統可實現高速智駕領航輔助NOA功能;除自研系統外,深藍汽車還將採用華爲崑智駕ADS SE和華爲乾崑智駕ADS。深藍汽車座艙DEEPAL OS 3.0即將接入DeepSeek,預計一季度推送。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今年8月長安汽車將率先在1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2026年天樞智駕將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2028年進一步實現全場景L4級功能。
隨着幾家大體量傳統車企的推動,汽車行業在產研供銷等多個領域的固有邏輯有望進一步發生鉅變。“目前,智駕普及的最大阻礙是高昂的價格,大部分消費者沒有機會接觸智駕。”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
過去幾年中,智能駕駛系統常常是豪華車的專屬配置,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等高成本零部件成爲智駕普及的“攔路虎”。但隨着技術的進步,智駕系統成本正呈現出快速下探的趨勢。得益於算法、攝像頭等技術的進步,車企越發青睞於純視覺方案,這使得部分智駕系統的價格大幅下探。
比亞迪天神之眼C應用於海鷗、秦系列、宋家族等主銷車型,其中海鷗智駕版的起售價僅爲7.88萬元。有報道稱,天神之眼C軟硬件方案的成本在5000元以內。招商證券研報認爲,高階智駕加速滲透,預計未來兩年將快速普及至10萬~20萬元級別汽車市場。
全面智駕將對車企的研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端到端大模型會導致智駕門檻的提高,因爲它需要更多的錢、更多的算力、更多的數據去實現。
目前小鵬、華爲、理想等頭部公司對於智駕系統仍保持較爲高頻的OTA升級,智駕系統的能力持續快速迭代。而傳統車企智能化能力相對較弱,目前主要依賴於供應商提供解決方案。不過在近期的新戰略發佈中,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均強調了自研系統的重要性,並給出了自研系統甚至自研芯片等硬件的落地時間。
“過去幾年裡,買混動或者純電汽車的用戶肯定會關注產品的智駕能力,但普通油車用戶對於智能駕駛的關注度並不是很高。但隨着比亞迪、長安等車企開始全面普及智駕系統,油車用戶對智駕的關注度會很快提升。”某自主車企經銷商總經理告訴記者。
中信建投指出,2025年是智駕實現從1到10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節點,前期特斯拉FSD、華爲ADS、小鵬、理想等先行者已打通高階智駕技術路徑,隨着滲透率逐步提升,比亞迪等巨頭正式入局智能化,智能化規模效應開始顯現,25年強勢自主品牌有望通過成熟電動化+低成本智能化的降維打擊,實現對合資份額的進一步替代。
全民智駕仍有應用風險
除了增加產品競爭力外,普及智駕也被認爲能夠緩解車市單純卷售價的情況。
過去幾年裡,比亞迪通常會在年初發布諸如“冠軍版”“榮耀版”車型,下調熱銷產品價格,進而擴大市場規模;但2025年初,比亞迪並未墨守成規,而是以全系車型搭載智駕系統,來應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
民生證券2月3日發佈的比亞迪研報顯示,2025年比亞迪將通過技術換新強化龍頭地位。在比亞迪2025年產銷規劃中,希望其中至少60%能夠搭載高速NOA及以上的智駕系統,有望拉動NOA成爲10萬~15萬元車型的普及型配置。比亞迪王朝旗艦車型漢L、唐L即將於3月上市,均將搭載DiPilot300"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支持高速NOA和城市NOA等智能駕駛功能,帶動品牌高端化。
國內某車企銷售公司總經理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數年裡車企會主動官方降價,提升產品性價比,擴大或維持銷量規模;但到了2025年,指導價格已經出現了“降無可降”的苗頭,大部分車企可能會採用保價增配的手段,標配智駕來提升產品競爭力。
但隨着智駕系統的全面鋪開,智駕系統可靠性、用戶使用習慣等帶來的風險大幅提高。“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2月上旬,一則關於《國內首例智能駕駛致死事故判決落地,車企擔責70%》的報道在輿論和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該報道稱,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智能駕駛追尾致死案作出一審判決,首次明確車企與用戶在智能駕駛事故中的責任比例。儘管上述報道已被證僞,但其產生影響力證明了用戶、輿論對於智駕系統事故責任認定的高度關注。
過去幾年裡,搭載智駕的產品在優化用戶使用體驗的同時,在部分事故時也引起了責任劃分、事故原因判斷等方面的爭議。小鵬、問界、蔚來、理想等品牌均出現過疑似智駕事故的案例,在上述智駕事故中,車主、車企等該如何劃分責任成爲業界和輿論討論的熱點。
此外,在社交媒體上,用戶開車睡覺、脫手開車等案例屢見不鮮,這對於安全行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儘管部分車企的產品已經具備點到點駕駛的能力,但相關智能駕駛系統仍是L2級駕駛輔助系統,駕駛和責任的主體爲人類駕駛員,即便處於智能駕駛狀態中,人類駕駛員仍需要對車輛進行監管,並承擔相應的安全責任。
某自動駕駛公司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車企在宣傳其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時候,總是會渲染這個系統有多強大,導致部分用戶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盲信盲從。車企在把產品交給用戶的時候,應該充分提示場景限制和使用風險。"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認爲,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駕駛技術關乎每一個用戶和家庭的出行體驗和安全,應該滿足用戶高頻的出行場景,要“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和極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