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最佳醫院250強 專家分析臺灣醫院為何難上榜
「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公佈,全球矚目,國內醫界也高度重視。圖/取自Newsweek網站
「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最新公佈,全球矚目,國內醫界也高度重視,但今年僅有臺北榮總進入前250名,一向以醫療服務自豪的臺灣爲何在全球排名上似乎能見度不高?專家認爲,臺灣的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國際化程度不足,導致國際評比時無法由公開資料取得數據;以病人爲中心的價值醫療服務已是國際共識,值得臺灣思考。
這項由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與國際知名市調公司 Statista合作進行的全球最佳醫院評比,今年進入第6年。評比的方法透過國際知名專家小組規畫,小組成員包括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瑞士與以色列的6名專家,根據專家意見後發展調查方法。
Newsweek先以幾項指標選擇全球卅個國家進入評比,國家的選擇指標包括:生活水準/平均餘命、人口數、醫院數量以及資料可及性,再由選入國家中的醫院進行後續調查,今年特地加入馬來西亞與智利尋求擴大此項調查在各國應用。
選定國家後,第一步是同儕評比,Newsweek收集全球8萬5000名醫療領域專家進行推薦,其中推薦人不能推薦自己工作的醫院(本國的推薦佔40%、國際推薦佔5%),再根據該國公開資料庫資料進行評分,相關資料包括病人就醫體驗的調查(16.25%)、醫療品質指標(35.25%)以及導入PROM調查(3.5%),評分項目與2023年相仿,全球30個國家中,共有2400家醫院納入評分,其中美國佔420家爲最多。
PROM是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病患自述病況評估,病患陳述在病程或治療中的自覺病況感受,以及對病患個人生活的影響。
今年評比有些微改變,包括提高醫療品質比重,另一個改變是與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ealth Outcomes Measurement(ICHOM)建立夥伴關係。
ICHOM是歐美推動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 care)的主要組織,該組織訂定各種疾病的品質指標,着重以病人爲主的感受與就醫體驗,強調病患於就醫後的長期健康恢復,而非單純的手術與治療成果。
臺灣僅有少數專家進入ICHOM平臺推動全球醫療品質指標的定義,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是亞洲唯一制定全球高齡照護價值醫療品質指標的專家。陳亮恭指出,ICHOM所重視的醫療品質相當全面,更着重病患身心靈的健康與從疾病復原的過程,與傳統由醫療體系所定義的品質指標不盡相同。
陳亮恭說,國際間對於醫療品質的提升高度重視病患就醫體驗,所謂的體驗不光指滿意度調查,更重要的是病患就醫時健康恢復、改善生活的過程,也就是以病人爲中心的價值醫療。歐美國家也調整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帶領價值醫療的推動,美國MediCare幾年前便逐年導入價值醫療支付方案以提升醫療品質。
另外,國內僅有臺北榮總進入全球前250強,也有專家認爲,癥結可能在於我國相關評比指標的公開資料過少。
主辦單位先擇定30個國家評比,設定評分方式後,只能在該國公開資料中尋找相關數據。根據Newsweek公佈調查結果,臺灣的公開資料中欠缺醫療品質與病患就醫體驗相關數據,所以僅能以Google評分、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還有負責臺灣本土醫院評鑑主辦單位,即醫策會網頁上的有限數據進行評分。
Newsweek表示,評分高低僅能作爲國內比較,因各國的公開資料內容並不相同,不適合放在同一個標準比較。由於每個國家公開資料不盡相同,Newsweek和Statista針對每個國家還有個細部的評分方式,且一再強調,評分高低只能跟自己國家比較。所以,其公佈的評分不是絕對分數,而是百分比。美國某家評分90%的醫院並不等於德國另一家90%的醫院。
至於選出全球排名的關鍵,依照該醫院所獲得的國際推薦與國內排名,例如第一名的Mayo Clinic就是所有醫院中獲得最多國際專業人士推薦,且整體評分居美國第一,另外加入醫療品質與病人評價項目的績優評分,綜整評爲全球最佳醫院的第一。
專家認爲,國內醫院排名偏低,上榜醫院太少,也許很多人認爲臺灣的醫療品質並未被正確評價。根據評比所公佈的內容分析可以得知,臺灣的醫療品質難以透過單一國際評比論斷。但臺灣的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國際化程度不足,導致國際評比時無法由公開資料取得足夠數據卻是事實。
如何讓資訊透明化與系統化,並加入價值醫療的評比,值得正視。專家建議,畢竟國際評比代表的是國際社會(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對於醫療品質的精進,我國也可從國際評比思考精進我國醫療品質的策略。
●2024全球最佳250名排行榜
●2024臺灣醫院評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