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歷史試卷點評

守正創新,以史育人

河南省實驗中學 陳志華

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遵循正確政治方向,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貫徹價值引領、素養立意、能力考查、知識爲基的評價理念,堅持以課標爲依據,立足學科素養,以創設多元情境爲載體,以問題解決爲導向,突出學科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充分發揮學業水平考試的積極引領作用。試題秉持“守正創新”原則,在風格、結構、題型、題量等方面保持穩定,但是在情境創設、問題設計等方面,呈現出“穩中有變、變中求新”的特徵。

一、充分發揮河南鄉土資源作用,理解國家課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2024年河南中考歷史試題注重關注河南鄉土歷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知家鄉、愛祖國的意識,也爲試卷增添了人文氣息。

如第1、2、3、5、21題,以“二里頭出土的玉鉞”“河南出土的鐵農具”“西漢瓦當”“宋代雕版印刷術”“古今黃河治理中的智慧”等史料和問題爲依託,選取河南的歷史文化資源,貼近生活,有利於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從古代生產生活器具的功用、治理黃河水患的過程等體現出的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一角度,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等方面進行了春雨潤物般的陶冶和涵育。

二、弘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歷程中的偉大精神,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

2024年河南中考歷史試題的第11、12、13、14題通過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成就等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感受中國共產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第22、23題以現代化探索和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大發展等爲主題和立意,對黨的決策和智慧進行了追溯,凸顯中國共產黨的理性與擔當,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三、着重考查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注重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強化綜合性

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一方面注重優化設問,加大對學生歷史思維的考查力度,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突破思維定式。如第21、22、23題材料豐富、權威,設問簡潔且指向明確,涵蓋了“指出現象/發展速度“、”“概括原因/領域/特點”、“談智慧/啓示”、“運用(史實)說明觀點”、“撰寫推介語”等多樣化的問法,既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合理解讀史料、正確理解歷史等基礎能力,也考查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概括、綜合等方法認識歷史,從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後果、延續與變遷、聯繫與綜合等角度進行歷史解釋,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判斷和說明歷史問題等高階思維和能力。

另一方面通過淬鍊主題,突出試題在立意上的綜合性設計。如21題以“黃河治理”爲主題,時間跨度從春秋時期到21世紀兩千多年;22題探究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與新中國建設成就之間的承續和發展關係;24題法國史選取了近代和現代的兩個關鍵節點,總結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題目時空跨度大,在立意上體現了古今之間、中外之間的聯繫,符合課程性質的綜合性要求,也體現了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在綜合性方面的探索,強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

2024年河南中考歷史試題分析

鄭州實驗外國語學校 張曉迪

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創設真實情境,堅持問題導向,呈現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創新性等特點。試題情境貼近現實生活,問題着重考查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

一、立德樹人,體現價值引領

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堅持正確導向,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歷程中的偉大精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體現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挖掘河南鄉土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仍是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的關注點之一。第1題從軍事的角度切入,通過文獻和實物史料的相互印證,引導學生關注河南鄉土歷史。第2題依託河南輝縣等地出土的鐵製工具,幫助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對黨的決策和智慧進行了追溯。第12題以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彰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精神。第21題第(3)問結合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考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治理黃河的成功經驗和智慧。

二、聚焦情景,考查關鍵能力

試題創設了大量的具有導向性、真實性、多樣性、適切性、有效性和規範性的問題情境。第13題河南魯山縣某劇團排演的《蘇殿選和互助組》、第15題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勝利者的雕像、第17題威尼斯人發明的凸面玻璃鏡、第23題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情況等,均還原歷史場景或再現生活情境,指向真實問題的解決,以此考查學生素養髮展水平。在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還極大地豐富了學生歷史認知的視角,培養了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素養解決歷史問題的綜合能力。

試題進一步優化問題設計,加大對學生歷史思維的考查力度。非選擇題設問角度多元,從概括現象、原因、特點、變化到汲取智慧、說明觀點、撰寫推介語等,兼顧考查學生基礎能力和高階能力。第21題第(1)問側重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基礎能力。第24題第(1)問則側重考查學生將歷史現象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考查分析、從原因與結果、延續與變遷等角度進行歷史解釋的高階能力。

三、以史鑑今,把握時代脈搏

試題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繫,讓歷史照亮現實。第21題呼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從歷史長河中分析黃河的演變機理,探究黃河發展的歷史規律,提煉實踐經驗,凸顯歷史學科的現實功用,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自覺地聯繫起來,在歷史問題的思考中警醒現實,在現實問題的決策中運用歷史智慧。

第25題歷史小短文延續了去年的特點,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學生提煉觀點、選取正確史實,進行合理、科學論述的能力。在試題主題方面,圍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際視野和世界關懷,關注全人類的歷史命運。

四、教考銜接,助力教學提質

穩中求新求變,引領教改方向。試題通過鮮明的主題,結構化地整合相關內容,尤其注重古今之間、中外之間的聯繫。如第22題,將孫中山的實業發展規劃理念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設成就相結合,呼應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主題,引導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進一步關注大單元、大概念的教學,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教育教學模式。

綜合看來,2024年河南省中考歷史試題緊緊圍繞歷史課程的基礎性、思想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展開,試題在探究性和開放性的基礎上,加強了綜合性和跨學科的探索,有利於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發揮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導向作用,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來源:河南省教育廳

長按識別加南陽家長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