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企應該怎麼幹?

文/王絳 2024年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當前,我國面臨的內外環境仍然複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任務仍然較重,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各種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國有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在保民生促增長,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等諸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責任。

一、2023年宏觀經濟運行特點

2023年我國經濟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

一是宏觀經濟恢復性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6.1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8%。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5.2%

二是城鄉市場持續恢復。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303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0%。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0%。升級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3.3%、11.2%、7.0%。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增長6.4%。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9%,製造業投資增長6.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下降0.1%,第二產業增長9.0%,第三產業增長0.4%。高技術產業發展較快,投資增長10.3%,快於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8.4%、14.5%、11.1%;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1.8%、29.2%。

四是外貿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4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8萬億元,增長0.6%;進口18萬億元,下降0.3%,實現貿易順差57884億元。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6.3%,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53.5%。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2.8%,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46.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9%,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爲58.6%,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 “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近30%。

五是金融平穩運行。2023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292.27萬億元,同比增長9.7%,狹義貨幣(M1)餘額68.05萬億元,同比增長1.3%,流通中貨幣(M0)餘額11.34萬億元,同比增長8.3%,全年淨投放現金8815億元。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2.75萬億元,同比多增1.3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25.74萬億元,同比少增510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6.6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4.22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792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64萬億元, 全年外幣存款減少561億美元,1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3.24萬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爲1美元兌7.08元人民幣。

二、經濟運行仍存在深層次問題

2023年我國經濟雖然運行平穩,但仍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將繼續影響202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雖然我國經濟2023年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但這是建立在去年較低基數上的。從環比看,一季度GDP環比增速2.2%,二季度增長0.8%,三季度增長1.3%,四季度增長1.0%,說明經濟的持續動力不足。2023年1—11月,我國主要稅收收入項目除了國內增值稅由於2022年同期基數較低原因同比大幅增長47.6%以外,其他主要稅種如國內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印花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4%,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仍然較大。

其次,外部市場正在深入調整。雖然2023年我國出口形勢向好態勢明顯,但如以美元計價,2023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下降5.6%,出口下降5.2%,貿易順差收窄2.7%。雖然我國對“一帶一路”和部分國家地區的出口有所增長,但對發達國家出口下滑較多,如對美國出口下降8.5%,對歐盟出口下降5.8%,對日本出口下降3.3%,產能過剩的問題仍將在2024年困擾我國企業。

其三,國內市場約束依然較強。雖然我國經濟正在穩步恢復,但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並未完全消失,影響家庭和企業消費投資信心、風險承擔意願和能力。2023年全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位於20年來的低點,9月僅爲87.2,比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36.9。2023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4%,民營經濟信心有待提振,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3.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3.6%,製造業企業利潤受擠壓。2024年進一步培育投資信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內需的任務仍然艱鉅。

其四,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效率較低。雖然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0%,但仍然繼續創2021年以來的新低。2023年前10個月國家發改委審覈固定資產項目總投資額1.42萬億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業,是上年同期的2.9倍,發行用於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3.5萬億元,下半年專項債通過加快結存限額發行和使用,疊加超6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接續,爲全年基建投資增長提供保障,政策性銀行還發放鐵路基礎設施建設貸款1055億元。2023年,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9.3%,其中,計劃總投資10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13.3%。但這些巨量資金投入僅帶來了5.9 %的基建投資增長。說明了我國傳統基建項目已經基本飽和,新基建尚未能接續,導致基建投資效率降低。

其五,貨幣政策效果未完全達到預期。2023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比年初增加了49.1萬億元,但GDP增量爲5萬億元,也就是說,49萬億流動性僅帶來了5萬億元的GDP增長。從社融情況看,也存在低效問題。202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35.59萬億元,比上年多3.41萬億元,但2014年以來,利息支出佔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比值始終保持在40%左右,個別年份甚至接近50%。過去三年,累計利息支出佔累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爲36%,部分企業和地方仍然依賴舉新債還舊債的發展模式。資本市場表現疲軟,2023年滬指累計跌3.7%,深成指累計跌13.54%,創業板指累計跌19.41%,上證50指數跌11.73%,科創50指數跌11.24%,滬深300指數跌11.38%,中證1000指數跌6.28%。資本市場投資表現出信心不足的問題,大股東持續減持是重要因素。2023年1—11月,A股1834家上市公司累計公告減持規模1.29萬億元、增持規模185億元。央行降息降準,持續發力,貨幣增速遠遠快於經濟增速的同時,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其六,地方及企業債務問題仍然突出。2023年全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35.59萬億元,比上年多3.41萬億元。其中,企業債券淨融資1.63萬億元,同比少4254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9.6萬億元,同比多2.48萬億元。2024年爲城投債到期高峰,在債券到期規模增加、再融資難度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減弱等背景下,弱資質區域的尾部城投風險仍需關注。2023年,我國債券市場已有50家發行主體對152只債券進行展期,展期規模高達2044.45億元,超過2022年展期量達到歷史新高,後續債務償還的情況仍不容樂觀。2023年初至12月初,我國債券市場已有31家發行人違約,共涉及境內外債券68只,違約規模合計爲1041.7億元,此外,目前仍有爲數衆多的出險房企仍未完成債務重組。債務問題對我國金融穩定的影響值得高度重視。

其七,出口格局改變導致產業鏈重構的趨勢。2022年下半年以來,在我國出口增速放緩的同時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回落。2022年三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直接投資連續五個季度淨流出,爲歷史上首次,季均淨流出340億美元。同時,2022下半年以來歐美國家貿易投資 “去中國化”趨勢加速,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結構與產業鏈格局正發生變化。以中美貿易爲例,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20%以上,佔美進口貿易額比重降至19年來最低的13.4%,下降部分由東盟、加拿大和歐盟商品佔比提升填補。過去十年來,東盟佔美國進口貿易額比重增加了一倍。由於美歐等發達市場仍然引領高端產業發展,仍是高利潤市場,短期之內,受我國境內企業投資佈局東南亞以及“轉口貿易”影響,我國與東盟貿易的快速增長對中國出口仍構成支撐。但產業鏈外遷可能導致我國產品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位置下降,在進一步削弱我國直接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同時,可能對國內產業形成降級的威脅,還影響到我國產業體系的完備性和穩定性。

其八,人民幣匯率仍有不確定性。近年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與中美五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差變化關係最爲密切。近兩年來,我國的央行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同時引導貨幣利率下降。從2023年5月初開始,美元國債收益率持續擡升,相比之下,我們的國債收益率則持續下降,導致離岸人民幣持續貶值。2022年美元對離岸人民幣漲幅達8.73%,2023年離岸人民幣對美元跌幅爲2.9%。2024年大概率發生美聯儲停止加息並降息,一方面可能形成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趨勢,對我國產品出口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美元流動性的提高也可能進一步刺激全球資本涌入美國資本市場,對我國產業及資本市場形成的影響還需要深入研究。

三、國有企業面臨的挑戰

在當前宏觀經濟發展趨勢下,包含國有企業在內的我國各類企業都將面臨一系列挑戰。

一是市場與資源約束將加強。2023年1月以來我國製造業復甦力度一直較弱,除9月外,4月份以後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一直低於50的榮枯線。2024年市場及資源對企業發展約束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產能過剩問題可能進一步凸顯,並可能導致企業兩極分化,資源和利潤均向優勢企業集聚,弱勢企業將面臨更多經營困境,轉型升級緩慢的企業可能遭到市場的淘汰。

二是穩增長壓力增大。國有企業要承擔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和不斷提高基礎民生、引領國民經濟向世界產業高端發展的任務,同時也要承擔反經濟週期,幫助國家克服重大經濟社會危機的重任。當前經濟下行環境下,需要大型企業發揮穩增長、穩預期、保障社會就業平穩的責任。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下降,國有企業穩投資作用明顯, 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國有控股企業增長6.4%,特別是中央企業積極落實重大投資、重大項目建設、穩住經濟大盤方面發揮“壓艙石”作用,全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5.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4%,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2.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1%,主要覆蓋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方向。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下滑的同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長7%,國有企業成爲支撐我國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力量。

三是企業利潤空間收窄的同時,對財政加大支持任務趨重。在當前財政運行緊平衡,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需要國有企業在保障財政穩定、提供社會保障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23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加上上年結轉收入總量爲5634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預算數加上上年結轉收入總量爲2499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0.94萬億元。國有企業亟需進一步提高資本經營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承擔起穩定財政收入、促進民生的責任。

四是技術創新能力需進一步增強。雖然近年來我國企業面臨發達國家技術引進遇到障礙、傳統制造業被東南亞、拉美、印度等國追趕並替代等不利環境,但創新能力仍然不斷提升。以汽車行業爲例,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爲517.1萬輛,同比增長59.5%,首次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特別是中國品牌比亞迪以銷出302萬輛、排名第九取得了進入全球汽車銷量前十的驕人成績,但與豐田汽車集團全年賣出的1065萬輛、大衆汽車集團880萬輛,現代起亞689萬輛等頭部企業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五是發達國家市場不樂觀。當前,我國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政經關係仍然不夠穩定,西方發達國家打壓我國高新企業趨勢仍然明顯,對我高技術、設備等限制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不僅影響我國產品向高附加值的地區出口,也影響高技術、關鍵設備進口,部分產業鏈環節外遷也可能對我國產業鏈生態產生影響。

四、加快國企改革發展,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的基本方針,爲2024年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國資國企要立足新時代新徵程新使命新定位,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引領、安全支撐作用。

(一)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企業改革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

一要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2023年7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爲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各地方、部門和企業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爲重點,加緊落實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充分發揮我國製造業大國優勢,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

二要努力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切實擴大內需。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穩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要積極扶持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在促進創業、激勵創新的同時,擴大社會就業,爲擴大內需夯實基礎。

三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精兵簡政,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全面激發地方和企業進行改革探索實踐的動力。

四要以明確的產業政策爲重要抓手,推動產業投資升級。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把握傳統和新興並重、製造和服務協同的基本方向,聚焦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堅,以新技術、新需求、新業態爲導向,着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爲我國產業升級,追逐世界科技進步浪潮創造條件。

五要轉變債務驅動增長方式,健全財務硬約束機制。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軟預算”現象較重,盲目佈局、重複投資,效益低下,對債務形成嚴重依賴,不僅不利於地方經濟和企業持續發展,甚至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穩定、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影響。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加快轉變粗放式發展方式,建立健全財務硬約束,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

六要進一步健全我國資本市場。2023年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資本市場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加快穩定宏觀經濟運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加快構建以資本市場爲主平臺、以股權投資爲主方式的直接融資新格局,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促進經濟穩定向好

一要承擔並落實好國家經濟政治安全的重要責任。國資央企要牢記“國之大者”,牢牢把握國資國企新使命新定位,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集中,切實保障和促進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同時,國有資本要提高整體配置效率,聚焦重點領域,提升產業鏈韌性、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引領、安全支撐作用。

二要加強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健全企業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攻關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前沿技術,搶佔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制高點。要通過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經營機制,實現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機融合,打造新質生產力,培育競爭新優勢,持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推動我國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

三要努力提高資本效率。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爲重點深入開展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大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22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美國的比值大體在40%左右,日本和韓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後,全要素生產率分別達到美國80%和60%的水平。我國要在2035年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有企業需要力保全要素生產率年增速達到2.5%—3%,才能接近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四要大力提升核心功能,培育核心競爭力。國有企業要在不斷提升核心功能的同時,打造主業的核心競爭力引領國內產業的轉型發展。要學習國際跨國公司聚焦自身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的提升能力,學習他們高效地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品牌建設與培育能力,不斷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實現由“做大”向“做強”“做優”的轉變。

五要全面加強風險管理。面對複雜困難的內外市場環境,企業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把風險管理融入每個重要的業務領域和關鍵環節,通過強化經營過程的監管以強化資本管控,加強資源整合能力建設,健全合規體系,實現企業穩健經營,保障國有資本運營安全,避免出現重大系統性經營風險。

(作者供職於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僅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王絳經濟觀察報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