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能源不需要這麼多電池公司

電池廠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思爲、毓肥

國慶假期前,寧德時代總部生產基地發生火災,這場「火」,像是關停宜春鋰礦項目的綿延——該公司在 9 月 11 日的迴應中肯定了這一傳聞。

全球動力電池行業面臨深度變革的變局下,這把「火」,點燃了業內情緒。

人們猜測,寧德時代此舉意在保價,助力鋰價上漲。

上海證券報採訪的宜春某頭部碳酸鋰冶煉相關人士表示,寧德時代在宜春的碳酸鋰完全成本應在 9 萬元/噸上方,「它都撐不下去的話,其他企業只會更難過」。

儘管目前還未出現顯著趨勢,但鋰電行業的產能甚至是企業出清,已經見到苗頭。

鋰價下跌帶來的電池成本下降,當然讓消費者能夠以更實惠的價格買到心儀新車。

進入 2024,700、800 公里續航,4C 甚至 5C 充電,早已不是四五十萬豪華純電的專屬。我們可以在 30 萬、20 萬,甚至更低價位的新能源車型,看到頂尖的電池參數。

但站在電池公司的角度,產品繁榮的另一面,有時叫做烈火烹油。刺刀見紅的汽車市場,背後其實還潛藏着早已白熱化的電池產業。

如果說 2024 是新造車淘汰賽的關鍵年,同樣的淘汰賽也正在電池廠商之間上演。

行業迂迴前進,電池廠商正在面對怎樣的問題?又打算如何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過剩危機

2022 年 11 月,電池級碳酸鋰以 60 萬元 / 噸的價格,成爲鋰價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高昂的鋰價成就了鋰礦企業與電池廠商的輝煌,但行業週期下行說來就來,鋰鹽和鋰電池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精打細算成爲了常態。

行情不是一直下落的,今年上半年,碳酸鋰噸價曾突破 12 萬元,但 8 月份迅速回落至 8 萬元以下,甚至 9 月份下跌至於 6.97 萬元。

大部分機構的測算中,寧德時代宜春選礦場的現金成本,就已經來到了 9-10 萬元/噸,綜合成本在 12.5 萬元/噸左右,而根據上海有色金屬網的數據,自今年 7 月中旬以來,碳酸鋰的價格就在寧德時代的成本線以下。

瑞銀集團在《中國鋰價見底》報告表示,寧德時代鋰業務已經連續虧損兩個月,並且鋰價還在承壓下跌,因此,對鋰業務虧損不那麼敏感的寧德時代,「開始正常地減少供應」。

這反映在財報上,就是寧德時代上半年營收下降 11.88% 至 1667.7 億元,淨利增長 10.37% 至 228.6 億元,營收下降的同時,是降幅更大的原材料成本,爲寧德時代帶來了更高的利潤。

強大如寧德時代,也在成本和市佔率的博弈中如履薄冰。

國內其他電池企業,有像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一樣,保持良好利潤狀況,甚至漲勢要優於寧德時代的;也有像億緯鋰能一樣,營收、淨利、動力電池毛利率齊齊下跌,而孚能科技則仍處於虧損狀態。

同一時間,歐洲大陸一位被譽爲「全村希望」的電池獨角獸,正在遭遇極其嚴峻的創業寒冬。

於歐洲電池行業而言,近期的大新聞是 Northvolt 的裁員求生與超級工廠暫停擴建。

曾被喻爲「歐洲全村的希望」的 Northvolt,在審查中提到了公司陷入困境的三點原因:惡化的金融環境;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競價能力低於東亞和美國,尤其「來自中國人的競爭非常激烈」。

人們還綜合各方訊息,補充了不少原因,譬如電池質量不達標、交貨速度慢、過度急於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供應鏈的依賴……

但無論是 Northvolt,還是同樣計劃裁員的 SK On 等海外廠商,他們面臨困境的本質原因,是海外電動車需求的放緩,以及整車廠調整電動化步調。

奔馳 2030 全面電氣化目標路上,出現了 2027 年計劃全面更新燃油車產品組合,康林松透露燃油車會持續更新至 2030 年;

而電動化最激進的沃爾沃,「微調」電動化戰略,爲輕混動力車型留出了 0-10% 的浮動空間。

在這背後,不僅是政策支持的退潮,還有市場需求的放緩。8 月份,歐美市場的新能源車銷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歐洲,其 8 月純電銷量同比大降 43.9% 至 9.26 萬輛。

而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雖然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突破了 50%,並預期在 12 月達到 58%左右。

但將數據細看,卻會發現,這樣滲透率,最大的貢獻者其實不是純電,而是插混車型。

目前有的數據是 8 月份的:新能源零售 102.7 萬輛,同比增長 43.2%。 純電售出 58.3 萬輛, 同比增長 18.5% ,插混售出 44.4 萬輛, 同比增長 96.9% 。

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時期,謀定而後動;而在國內,增長更多由插混貢獻,則意味着產能擴張期的部分預期落空。最終的結果就是,當新能源高歌猛進之時,電池的產能卻出現了過剩。

根據數據顯示,國內動力電池廠商的裝車率從 2020 年的 76%,一路下滑至今年的 46%。這就是產能過剩最重要的數據表現。

甚至於這輪鋰價的疲軟,也有很多人將其歸因於供需失衡:供應端快速放量,需求卻難以跟上,疊加全球宏觀經濟情緒,加劇了過剩情況。

業內預測,產能的消化或許至少需要 5-7 年的週期才能解決,但在這個週期內,足以讓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擺在中國電池公司面前的,除了儲能,還有兩個全新戰場,它們可能決定了下一次洗牌之後,站在動力電池擂臺上還有哪些面孔。

商用車機遇

相較於日趨紅海化的乘用車市場,電動化尚未全面鋪開的商用車市場算得上是藍海。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 1-8 月,我國新能源商用車銷量 30.3 萬輛,同比增長 38.4%,佔商用車國內總銷量的 15.1%。

單月滲透率剛過 20% 的新能源商用車,增長空間十分可觀,更重要的,是業內發展新能源商用車的傾向。

福田汽車、東風汽車、一汽解放、中國重汽等傳統商用車巨頭,以及江淮汽車、江鈴汽車等近幾年崛起的商用車界新勢力,都在積極推出新能源商用車。

如果說國內新能源商用車是剛起步,歐洲則還在準備階段。

2023 年,歐洲僅售出 2600 輛新能源重型卡車,佔比 0.9%,但與此同時,歐洲的 2030 年減碳計劃,目標將重型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 2019 年削減 45%,任務繁重。

於是,歐洲車企陸續有計劃宣佈推出純電卡車。

譬如戴姆勒卡車計劃在 2030 年銷售 3 萬輛電動卡車;又譬如,2023 年沃爾沃純電卡車和機器的總交付量增長 128%,達 4996 輛,它還透露,目前市場上對於純電動卡車的需求在快速上升。

針對可能的新增長極,電池廠商們也拿出了產品。

寧德時代 7 月份,針對商用車市場發佈新品牌「寧德時代天行」。

當時寧德時代推出兩款針對輕型物流商用車的電池:天行 L- 長續航版在滿載工況下提供 500km 的續航里程;天行 L-超充版爲 4C 電池,續航里程 350km。

9 月份,寧德時代還發布了針對客車的、175kW/kg 能量密度的天行 B- 客車版,在此之前,寧德時代便推出了騏驥換電。這爲寧德時代在歐洲帶來了不少合作伙伴,包括戴姆勒卡車、沃爾沃、大衆商用車等。

此外,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電池廠商,也都推出了商用車產品。

億緯鋰能還發布了商用車的超充電池——開源電池。該電池支持 3C 快充,15 分鐘補能 20% 至 80%;國軒高科的 G 刻電池,更是擁有 4C 超充能力。

億緯鋰能商用車電池業務的其中一個模式值得關注。

該公司位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的磷酸鐵鋰電芯工廠,由億緯鋰能、戴姆勒卡車、帕卡及康明斯共同投資,年產能 21GWh,生產的電芯主要用於北美商用車。

直接爲海外車企提供產品、與海外企業合作建廠,這一次有了更多底氣的電池廠商,正有意識地向外走。

出海

10 月 4 日上午,歐盟成員國代表齊聚布魯塞爾,通過了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 35.3% 關稅的提議,壁壘豎起,中國車企與電池廠商的出海熱情卻並未消退。

歐美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嚴防死守,對於電池材料產地或生產方有苛刻要求,建廠成爲新的解題思路,而海外擴張對於消化過剩產能本身,也是理想中的一劑良藥。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年初那份被稱爲「一號文件」的內部信,便是以出海動員爲主題。

他在信中提到,海外市場份額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甚至表示「誰到海外去,誰就是寧德時代的英雄」。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多家廠商也曾表態佈局海外市場的意向。

最吸引人的,還是高回報。

2024 半年報顯示,寧德時代境外毛利率 29.65%、億緯鋰能 21.73%、國軒高科 21.12%,對應的,這三家廠商的境內毛利率分別爲 25.18%、14.68%、16.18%。

巨大的利潤讓人趨之若鶩。

InfoLink Consulting 稱,截至 2023 年,中國鋰電產業的海外電芯工廠已有 6 個,海外僅電芯便規劃產能超 579GWh, 2023 年全年新增規劃產能 198.5GWh,2023 年共有超過 20 家中國電池廠赴海外建廠。

截至今年 6 月,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海外總投資金額已經達到了 5648 億元,衆多電池廠商向德國、匈牙利、東南亞涌入。

從 2019 年的德國圖林根州工廠開始,這五年年來,寧德時代在印度尼西亞、美國、泰國等國家佈局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中國新能源企業不僅扎堆出海,還四面開花,全球化趨勢突出。

變革之間

一方面是產能過剩、一方面是商用車市場、海外市場新的機遇,誰能規避風險、誰又能乘機而上。而另一端,則是新的技術——譬如固態電池帶來的全新格局。

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更好的安全性能等,固態電池被寄予重塑電動汽車行業的厚望。

只是,從研發到量產上車是一個前景難測的漫長路程,在兩個時代的變革之間,正是大浪淘沙的關鍵階段。

「鋰電市場的淘汰正在加速」,這是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的判斷。

在他看來,2024 年是鋰電行業深度調整元年,「動力電池企業到今年年底可能不會超過 40 家」,甚至明後年仍處在加速淘汰階段,40 家不是終點。

現在看,2024 年註定是一個分水嶺,當下的領先企業可能被淘汰,新的巨頭或許已經打下基樁。

新的篇章開始着墨,沒有人想成爲故事裡那個耗盡心血,最終卻成爲陪襯主角實力的「反派」。

(完)